提要:本文观察与分析西部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诸市证券、银行、投融资、利用外资概况,争夺西部金融中心的各自优势和劣势、政策及措施,香港、深圳、上海、天津滨海、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经验对西部诸市的借鉴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有100多幅照片供参考。
四、建设
3、政府与企业投融资
在国家金融体制渐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政府还是市场主导,已成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换言之,体制和机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圳特区采取的是“小政府,大市场”
深南大道---被称为“深圳第一路”,这条路将延伸到东莞,见证深圳特区辉煌的发展史!
深圳市民中心,政府许多部门都在这里办公,这里没有围墙,向市民开放。笔者多次到这里办事,感受到特区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工作的高效率与内地大有不同,备感欣慰。
在政府投融资理念上,是“先富民、后富政府”,还是“富政府,穷百姓”,执政为民,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是否“心中有民”而不是“与民争利”,这也是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香港之所以被称为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不仅是因为香港有个自由港,更是因为香港的市场主体有着高度的自由发展空间。这就同香港政府的定位和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港政府的职能边界十分清楚,就是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都不干预和插手,让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能有最大的作用空间。同时,实行“低税率、简税制”,使香港的企业所承担的税负降到相当低的水平。这不仅使香港的企业拥有充分的活力,而且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企业的活跃和高成长,又反过来给给政府提供了丰厚的税收。香港政府由此成为国际上“最有钱”的政府之一。“先富民、后富政府”的机制和效率在香港体现得十分突出。香港政府高度重视其服务性,我们参观过的生产力促进局,为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了从创业
香港政府的职能边界十分清楚,就是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都不干预和插手,让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能有最大的作用空间。同时,实行“低税率、简税制”,使香港的企业所承担的税负降到相当低的水平。这不仅使香港的企业拥有充分的活力,而且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企业的活跃和高成长,又反过来给给政府提供了丰厚的税收。香港政府由此成为国际上“最有钱”的政府之一。“先富民、后富政府”的机制和效率在香港体现得十分突出。香港的经验值得内地学习借鉴。
从2006年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市统计公报看,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重庆市全社会
打造金融中心的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海军准将供图)
2006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成都市民间投资完成1050.2亿元,增长31.4%。
重庆、成都的市情跟深圳是不同的。建设金融中心投融资模式也不同。以重庆举例: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分析:投资作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只是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据初步测算,2005年上半年我市最终消费为868.46亿元,可比增长10.7%,资本形成总额708.26亿元,可比增长13.8%,净出口-256.78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拉动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形成仍然对重庆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重庆建设资金如何筹措?“十五”期间重庆市建设资金来源构成其中:企业自筹3019亿元,占比45.09%,国内银行货款1802亿,占26.91亿,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占16.06%;利用外资227亿元,占3.39%;证券筹资1.33%;其他资金(包括结转资金)483亿元,占7.22%。
重庆从2001年起,陆续组建水务、高发、高投、地产、水投、城投、能投、开投等八大投融资集团。政府用“存量国债、土地、存量资产、规费、税收”五大注入,增强和壮大投资集团资本实力和信用的
天府广场——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步核算,西安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450.0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3.0%,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城镇投资971.84亿元,增长25.2%。全年非公有制单位投资5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占全市投资的53.5%。2006年,兰州市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6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21亿元,同比增长14.88%。 由上可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成向正比。
西安钟楼。博友(xiaoyedao)特为系列文章供照片
兰州市黄河大桥夜景
西部投融资市场化程度没有东部沿海地区高。西部企业主要靠内源融资。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内源融资是指在经济主体的内部直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形成企业扩张的资本来源。外源融资则指将不同的经济主体的储蓄通过市场机制作用集聚起来形成巨额的社会资本,产生推动社会增长的动力.有学者认为:金融的实质是使经济主体获得投资的行为。从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视角看,金融的本质无非以下三点:一、如何为企业发展融资,二、如何投资,三、经营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从居民、政府的角度看,金融的本质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不外乎如何筹集资金、使用资金以及如何分配收益。传统意义上,所谓金融就是指资金的融通,这就主要把视角集中在了金融的融资功能上。这并不是错误,相反,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因为一个经济筹集资金的过程正是另外一些经济主体投资的过程,而收益的分配则可以被视为是进一步投资和融资的重要环节。因此,一切能使经济主体获得投资的行为都可以被划入金融的范畴。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并不优惠的金融政策,投资的收益率低,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三个瓶颈。在西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金融生态,中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经济较多,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较严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地区金融部门独立性不强;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执法难问题突出。二是“卖地财政”,依赖土地,地方政府提高地价,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卖地收入,更多的是以土地作资本杠杆,通过抵押、资产重组等方式获建设资金。三是地方政府公司化改革,就是作为行政管理结构制度的国家完全违背了它应该具有的职能和功能而把自己变成一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这会导致“寻租”“垄断”和“与民争利”。因此要建立“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创新体制,健全保护金融创新的法治体系,”优化促进金融创新的信用环境,改善金融创新的基础服务。
(未完待续)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蔡律2007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