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赵建华老师《人生定位原则》序论


序论

本书从人生定位的内涵入手,简述人生定位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人生定位过程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价值取向及社会对人生定位的影响分析,来确定人生定位所应遵循的步骤和准则。论述了人生定位研究的方法、步骤与技术路线。阐明了人生定位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

人生定位就人们以具体的知识能力准备、生活重点安排所趋就的、关于人生价值目标的意识倾向;是定向者根据自己既有的自然条件、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人文条件、人生理想,根据关于有关人生价值体系与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参照重要他人的意见并通过系统的决策思维而建构起来的。采用权威的人生定位系统,在多种人生优化设计方案的数据库中,寻找、匹配最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的职业及生活方式,正确合理的进行定位,找准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最后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人生设计最优化,人生价值最大化。

 

 

 

定位理论最早出现于艾尔·里斯(AlRies)和杰克·特劳特的著作中。之后,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从脑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指出: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潜在的智能,应该依照各自的倾向或所处文化的偏好去动员或连结这些智能。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台湾教育家提出适性教育理论,即人的定向应适应其个性。

 

萨柏将职业价值观(职业取向)分为15大类。认为人们的职业期望常常由几种价值取向所左右,而居主导地位的职业价值取向,对职业定位起决定性作用。《学会做事》----《Leaning to do》一书中,也围绕尊重人和尊重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倡导了“劳动光荣”的谋求发展的指导模块。

 

人生定位首先应该由认识自我开始,通过素质测试价值倾向测试等先进的测量手段,找出自身的能力优势并进行排序,再根据个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及以往的人生体验记录,结合社会需要及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进行正确合理的人生定位,找准个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最佳结合点。

 

一方面可将人生定位理论用于指导人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专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使人们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开发平均为3%左右,主要是由于人生定位不准确、缺乏职业精神及与社会发展信息不对称所致,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实施人生定位系统来指导人的发展和有效的进行人生定位,那么人的大脑开发率有望达到5%以上。那么中国的国力将是美国的两倍。

 

职业定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以心理测评为手段,根据人的遗传素质和脑科学研究等,对个人进行人生定位,激活潜力,找出最适宜个人发展的道路。参照职业划分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构建天赋识别系统。参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个人基本能力进行“光谱”分析,重新整合个人资源。参照多元智能的八个方面及个人经历从过去到现在的表现作出动态评估体系。通过人生规划设计师的鉴别,利用心理测量工具,用多元智慧测试理论进行测试、修正及追踪,建立完整的测试档案。从心理素质、个性、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价值取向等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研究其对人生定位的影响。个人电子档案终身制,建立个人发展体系、个人道德评价体系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体系。以便构建符合个、社会实际的应用人生定位体系。

 

清代顾嗣协说: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以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提出尊重个别差异,对人的性格、才能、志趣等加以了解,根据人的特长进行培养和发展,发现其强势资源,从而准确地、有目的地进行定位。关于这点,早在孔孟时期,孔子就曾提出他的观点:“因材施教”。台湾提“适性教育”,重视多元能量,我们称其为“适能教育”,即适合本身的智能。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但你一定要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然后在那里全心投入。

 

人生定位应以可持续、协调、经济作为人生选择的三个标准,以定位、定向、风险防备、反复和修正为五个步骤,以社会信息量、人生理念和方法为三个关键点。要了解熟悉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个人的发展定位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避免一测定终身的一劳永逸的传统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强化整合综合资源的意识,发挥人的能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加快人的社会化进程。为个人接触和了解社会创造条件,让人们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管理学家埃德加·施恩认为,在人生规划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与社会有关的自我概念,最终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人生定位,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定位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心理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脑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抽样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如调查法:以开放式自由填写法为主要方式的问卷调查及网上调查,进行以个人需要、价值取向为内容的追踪调查。掌握第一手原始调查资料,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美、德、法、日等国对人生定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创建适应中国国情的人生定位理论体系及人生定位操作系统。

 

 

 

在定位理论中,定位是一种技巧,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定位技巧的掌握与社会需求是否一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韩非子说: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即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克服自己。一个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在进行人生定位时,要有重塑自我的概念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

 

基于定位理论的新发展和我们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心得,本书对定位理论及人生定位的心理基础,从体系、内容和理念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另附心理测试供参考。不仅提出了定位的具体步骤以及定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且把心态,心理的概念引入定位,在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生命管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保持良好心态的必要性。接下来用大量的事实证实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危机的诸多表现,诣在引起大家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目前,我们的健康不但受到生理疾病的摧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我们的健康,而且来势汹汹。健康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一旦没有了健康和生命,那么无论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无论你的定位做得多么完善,一切都只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