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袋“织”出千万财富
方秋潮的成功经营之道:错了辛苦白费,对了财源滚滚
□本报记者 蒙志献/文 赖有光/图 实习生 李青艳
1985年,他开始下海。靠360元起家,使一个亏损的村办小企业,发展到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的集团公司,成为广西编织袋行业的翘楚。他就是广西潮人商会会长、广西秋潮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秋潮。下海当工人
现年54岁的方秋潮是广东潮阳人,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1985年,时年32岁的方秋潮下海经商。
当年,他将家乡产的电器和编织袋往山东和广西等地推销。1986年,经人介绍,方秋潮带着360元钱来到南宁郊区上尧位子渌村,在刚开工不久的村办工厂———东风塑料制品厂当一名技术工人。第二年,该厂濒临倒闭。这时,当地村民要把工厂的设备打烂卖掉,不办了!此时,方秋潮认为工厂是可以办好的,不应该卖掉,不能让村民的19万元投资白白丢掉。过去办不起来的原因是工厂的体制问题(村办厂,农民管理),只要转变经营体制和机制,工厂是可以办活的。很快,该厂的负责人采纳方秋潮的建议,向社会招商承包,半年下来仍无人承包。
赚到第一桶金
方秋潮说:“也就在这次偶然的机会,如愿以偿地承包下了工厂。”
接下这家工厂后,当时方秋潮可以说一无所有,厂里没有任何流动资金。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此时,方秋潮灵机一动:回老家赊购编织袋来卖。凭着人熟地熟的好机会,他赊购了一批又一批的半成品编织袋片拉到南宁自己的厂里加工印刷成成品,然后卖到广西各地的厂矿。一年下来,工厂便实现产值530万元,税后纯利50余万元,赚到了方秋潮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一步算是成功了!在此情况下,方秋潮觉得长期倒卖编织袋毕竟不是长远之计。1989年初,他将赚来的40万元用于购买新设备,淘汰旧设备,扩建厂房。此举得到了郊区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村委会新增投资40万元,银行也给予贷款50万元。
勇于负“责任”
1989年,厂里虽然引进了新设备,但经验不足,国家又宏观调控,市场全面衰退,工业不景气,导致工厂的经济效益滑坡,仅在这一年就亏损170万元。当年3月29日,也是方秋潮一生最难忘的日子,到东北锦州购买材料的27万元被人骗了。正处于人生创业的方秋潮,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时到锦州采购材料是这样的情况,农行有一个操作方式叫做“跟踪贷款”,这笔购料款27万元也是市农行郊办贷款,当时郊办农行有一位领导和一个信贷员仅两人带着汇票去锦州购材料,但这笔款被骗了。当警方抓到了骗子,仅追回货款的1.3万元。按当时警方及律师的处理意见:该责任应由银行负责。而在1989年6月22日郊办农行会议上,方秋潮当场表示:“愿意承担被骗货款的全部责任和损失。”此言一出,让在场的人十分感动。
第二天,郊区农业银行的领导马上给方秋潮打来电话,同意以最低利息贷款给东风塑料厂,而且随时用钱随时来贷。
方秋潮说:“被骗的这笔货款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虽然责任在于银行,但我觉得做人方面上过不去,银行能够借钱给企业办事,并帮企业去提货,这是很难得的。”
方秋潮的这一独特人格魅力,加上一贯视信誉为生命的经营准则,准时贷款、准时还本还息,银企密切配合,企业又起死回生。1990年,企业实现销售额760万元,利润150万元,填平了1989年的亏损。从此,东风塑料厂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1993年,东风塑料厂的年销售收入已达3000万元,年纯利在600万元左右。企业的资产从1988年的19万元增到2000多万元。
陷入过度扩张
这时血气方刚的方秋潮,踌躇满志,一心想加快企业的发展,从1990年到1998年间,大举扩张,连续开创了7家新工厂:1990年与河池电厂合作在河池开办分厂;1993年又到钦州办分厂,同年又与广西电力学校合作,租其场地办分厂;1994年与医科大学合作办药厂;1995年,他又与朋友合作创办三友配件经营公司;1996年收购医疗器械厂,同年又到南非创办大西洋包装厂。1998年,他又花1000多万元收购了南宁毛纺厂。1999年,方秋潮投资4500万元对东风塑料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扩建。
仅在8年间,方秋潮一连经营着8家公司(加上原有的东风塑料厂),进入了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经营,从一厂专业经营到多元化经营。最终经验不足、资力不厚和缺乏人才等原因,企业危机四伏,资不抵债,几乎所有分支机构失控。当时,方秋潮就像一名消防队员一样,整天奔波于救“灾”。
谈及这次教训,方秋潮认为,大多数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却容易犯错误,脱离实际盲目扩张,战线太长,导致顾此失彼。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一个人应专注专业化经营,一辈子办好一两件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想起来,方秋潮说:“过去真是有点幼稚可笑!”
重整旗鼓渡关
渡过难关后的方秋潮,重整旗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砍掉了外地6家效益不好的分厂,只保留了医科大学制药厂和东风塑料厂,并和医疗器械厂合并,1998年组建成广西秋潮集团。
目前,方秋潮主要抓住盈利性强的项目,集中资金和人力,开足马力生产销售,盈利性差和暂时未有资金启动或人力管理跟不上项目,暂时关停。这一策略,使公司转危为安,至2003年全部还清外债,企业又开始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做生意如做人
在工厂经营极其艰难时,家乡道路不通,他捐资修通了道路。家乡小学要倒塌时,正是他投资彩条布严重失败时,他捐资230万元兴建小学。1990年,在百色、田东、田阳等地资助50个小学生上学,并多年奖励广西医科大学有突出贡献的教授和优秀学生,多次捐钱捐物救助广西灾区。
在近20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方秋潮深深体会到,做生意本质上主要就是做人,人做好了,生意就已成功了一半。帮助社会,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大最好的享受;经商必须诚信,不诚信千万勿经商。
描绘三次创业
在谈到今后计划时,方秋潮说:“过去可以说是幼稚的发展,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现在,很多事情必须重新思考,事业方向必须重新定位。总体方针是稳定完善原有工业配套。把现有两家塑料厂做稳做好,在3年内把两家塑料厂产值、销售做到1.6亿元左右。”
今年,方秋潮还决定将北湖路的东风塑料厂搬迁到江南区国家经开区内,利用旧厂房的25亩土地拿来开发房地产。如果有机会,他还希望创办一所有特色的民营大学,以形成教育产业为主,金融、房地产业为辅、工业为实验基地的多元化经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