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债危机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吗?


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的突然引爆是最近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最大热点。表面上美国政府和FED都表现出了“足够”的“镇定自若”,但这绝不意味着此事的影响面不值一提。

美国不仅在花自己的钱,在美圆强势的时代,美国实际花的钱里,很多是来自国外,比如中国,而有消息说,中国可能是这个危机中最大的买单者:

  逾千亿美元按证损手知多少

  不过,由于中国拥有逾千亿美元的按揭证券,其中不少属次按,最近次按危机有席卷全球之势,在这个敏感的金融课题上,中美会成「难兄难弟」吗?

  上周三(81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完成访华行程后,在离开北京时被记者问到次按危机,只强调次按正就风险进行价格调整(adjustmenttothisrepricingofrisk),却绝口不提中国亦要承担次按风险,怎知他回到华盛顿不久,财政部便公布中国是过去12个月内美国按揭证券业务的最大投资者。

  刚发表的美国财政部一项研究指出,截至2006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按揭证券急升516亿美元,从559亿美元剧增至1,075亿美元,并高占同期亚洲投资按揭证券2,260亿元的47.6%。业内人士估计,其中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按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滙储备从去年6月底的9,411亿美元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13,326亿美元,其间增加3,195亿美元。究竟中国在这段时期动用外滙购入多少次级按揭业务,现时还是未知之数,其中出现问题贷款的比例,更是一个谜。

  所谓美国次级按揭市场,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楼宇按揭,拫据美国按揭银行家协会的最新估计,2006年获得次按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

  内地外滙充裕顿成推销对象

  当然,受影响的内地金融机构都宣称虽有投资次按,但损失乏善足陈。如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昨天接受外电访问时,承认该银行有投资数十亿美元的次按业务,但损失只有数百万美元。

  另一涉及次按业务的工商银行,亦不讳言有购入次按,惟强调经过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评估,也只是影响轻微。

  中国拥有巨额外滙,毫无疑问会成为次级按揭业务促销对象,而次按因为高回报——自不然也是高风险,内地金融机构考虑吸纳亦是正常的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