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经时报》从中国证监会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东方资产管理”)了解到,托管的闽发证券目前已经向司法清算阶段迈进。清算组已经给福建省高等人民法院递交了破产清算的请示报告,全部清算工作将在9月前完成,而东方资产在闽发证券基础上重新设立的证券公司筹备工作亦进展顺利。
闽发证券是因资不抵债而被证监会责令关闭的一批证券公司之一。
从2004年10月开始,东方资产管理成立闽发证券托管经营组,对闽发证券实施托管经营。2005年7月,证监会对闽发证券作出惩罚决定,取消闽发证券的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同时,东方资产管理被委托组织成立闽发证券清算组,清算组对外代表闽发证券行使公司权力。
8月初,已经进入司法清算程序的南方证券也加快了处置步伐。《财经时报》从其下属的投资公司获悉,这家原南方证券旗下的投资公司的现金和股票资产进入全面保全状态。
“估计快到收官阶段了。”上述投资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时报》。
在此之前,按照证监会去年10月的会议精神,2007年8月将全面完成对问题券商的行政清算工作,而闽发证券和原南方证券的处置或将推动对问题券商的处置高潮,问题券商司法破产的处置随着8月最后期限的到来正呈全面提速之势。
翻新前夜
在被行政托管了3年之后,原闽发证券营业部的牌照有望换成东兴证券的牌照。
《财经时报》了解到,闽发破产的命运将难以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东方资产管理自设的东兴证券——后者正是在闽发证券原有的证券类资产的基础上设立的,而今年3月1日东兴证券的筹备方案已获证监会的批复。
虽然今年年初证监会才正式批复同意东方、华融和信达三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英文缩写AMC)发起设立证券公司,但《财经时报》了解到,早在2006年9月,东方资产管理就已经开始计划在闽发证券的基础上筹建东兴证券。
目前,东兴证券筹建工作已经基本成型,其董事长将由东方公司副总裁张子艾兼任,原监察室主任崔海涛、原投资管理部主持工作副主任陈小侉分别担任东兴证券的总裁和常务副总裁。
其实此前,东方资产管理广泛的人才储备也在暗自进行中。据透露,东方资产现有5人通过保荐人资格,并有29人获得证券从业高管资格。其中,在证监会举办的第八届证券公司高管测试中,东方资产管理有8人通过,成为通过最多的金融机构。
“只等闽发证券完成破产清算,东兴证券就可开展具体业务。”来自东方资产管理闽发托管经营组的一位内部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原闽发证券的营业机构会很快转身为东兴证券的网点,担负起区域市场开拓的任务。”
起死回生?
但破产之前,一场破产券商原股东与清算方的争斗也在悄然上演。
令人不解的是,随着牛市的到来,闽发证券的自营证券价值暴涨。据闽发证券一位内部员工称,闽发证券的资产已经大于负债。闽发证券是否还需要继续破产?
根据2004年厦门天健华天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清查报告显示,闽发证券账内外汇总资产清查值总额约为106.98亿元,负债清查值总额约为194.39亿元,净资产清查值约为负87.41亿元。
截止到2007年7月12日,闽发证券的自营证券类资产已升值到52亿元,加上对外应收款债权54亿元,仅此两项合计资产就达106亿元,而闽发证券债务只有95亿元。
“仅2006年闽发证券营业部在被托管清算的情况下,就贡献了7000万元的盈利。在2007年市场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盈利同比增长将达到40%。” 上述托管经营组的内部人士说,但他表示闽发证券“复活”决不可能。
矛盾丛生
闽发证券的破产,一方面将使东方资产管理向创新类券商迈进一步,另一方面还将直接影响到10家上市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闽发证券股东宁波海运、金陵药业、茉织华、庆丰股份、片仔癀、振华科技分别有1.39亿元、2000万元、1亿元、1.50亿元、6000万元和4000万元被托管;东方创业3000万元国债被闽发证券擅自质押;另外,中国人寿还有4.46亿元国债托管在闽发证券。
以宁波海运为例,2001年1月出资1.39亿元参股闽发证券,占闽发证券股份的12%,为其第四大股东。从财务报告看,2003-2005年三年间,宁波海运至少提计了1.5元/每股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每股损失近三毛钱。
《财经时报》获悉,闽发证券的几家大股东已经对闽发证券的清算产生质疑,“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进驻后,没有和我们股东有任何沟通;为什么资产一定要转让给托管人的关联方,不公开招标?”
对此,闽发证券清算组副组长何庆东表示,在闽发证券问题的处置上,有相关文件规范的一整套统一的程序,东方资产管理是按照程序操作,“清算过程中,原股东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因为被托管的证券公司违法违规严重,股东不宜介入,否则有可能隐匿财产。”
8月收官
事实上,进入司法程序的问题券商,闽发证券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大连证券是券商中最早进入司法破产程序的,其司法破产案于2003年6月由法院受理。大鹏证券于2006年1月进入司法破产清算,是证监会2004年启动券商综合治理以来的首家。到闽发证券为止,已有5家券商进入了司法破产程序。
但按照证监会的会议精神,2007年8月将全面完成处置券商的行政清算工作,有计划处置一批整改期限届满但救治无望的券商。
也就是说,8月成为了问题券商行政清算的大限。
据统计,从2004年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到2006年10月巨田证券被招商证券行政托管,进入托管甚至被行政清算的问题券商已经达到了30多家。
30多家问题券商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不敢说今年8月可以处置完毕,但都将处于收官阶段。”上述原南方证券的内部人士认为。
而闽发证券进入司法程序和原来南方证券下属资产的处置加快,或将成为这些问题券商处置风暴的前奏。
闽发证券是因资不抵债而被证监会责令关闭的一批证券公司之一。
从2004年10月开始,东方资产管理成立闽发证券托管经营组,对闽发证券实施托管经营。2005年7月,证监会对闽发证券作出惩罚决定,取消闽发证券的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同时,东方资产管理被委托组织成立闽发证券清算组,清算组对外代表闽发证券行使公司权力。
8月初,已经进入司法清算程序的南方证券也加快了处置步伐。《财经时报》从其下属的投资公司获悉,这家原南方证券旗下的投资公司的现金和股票资产进入全面保全状态。
“估计快到收官阶段了。”上述投资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时报》。
在此之前,按照证监会去年10月的会议精神,2007年8月将全面完成对问题券商的行政清算工作,而闽发证券和原南方证券的处置或将推动对问题券商的处置高潮,问题券商司法破产的处置随着8月最后期限的到来正呈全面提速之势。
翻新前夜
在被行政托管了3年之后,原闽发证券营业部的牌照有望换成东兴证券的牌照。
《财经时报》了解到,闽发破产的命运将难以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东方资产管理自设的东兴证券——后者正是在闽发证券原有的证券类资产的基础上设立的,而今年3月1日东兴证券的筹备方案已获证监会的批复。
虽然今年年初证监会才正式批复同意东方、华融和信达三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英文缩写AMC)发起设立证券公司,但《财经时报》了解到,早在2006年9月,东方资产管理就已经开始计划在闽发证券的基础上筹建东兴证券。
目前,东兴证券筹建工作已经基本成型,其董事长将由东方公司副总裁张子艾兼任,原监察室主任崔海涛、原投资管理部主持工作副主任陈小侉分别担任东兴证券的总裁和常务副总裁。
其实此前,东方资产管理广泛的人才储备也在暗自进行中。据透露,东方资产现有5人通过保荐人资格,并有29人获得证券从业高管资格。其中,在证监会举办的第八届证券公司高管测试中,东方资产管理有8人通过,成为通过最多的金融机构。
“只等闽发证券完成破产清算,东兴证券就可开展具体业务。”来自东方资产管理闽发托管经营组的一位内部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原闽发证券的营业机构会很快转身为东兴证券的网点,担负起区域市场开拓的任务。”
起死回生?
但破产之前,一场破产券商原股东与清算方的争斗也在悄然上演。
令人不解的是,随着牛市的到来,闽发证券的自营证券价值暴涨。据闽发证券一位内部员工称,闽发证券的资产已经大于负债。闽发证券是否还需要继续破产?
根据2004年厦门天健华天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清查报告显示,闽发证券账内外汇总资产清查值总额约为106.98亿元,负债清查值总额约为194.39亿元,净资产清查值约为负87.41亿元。
截止到2007年7月12日,闽发证券的自营证券类资产已升值到52亿元,加上对外应收款债权54亿元,仅此两项合计资产就达106亿元,而闽发证券债务只有95亿元。
“仅2006年闽发证券营业部在被托管清算的情况下,就贡献了7000万元的盈利。在2007年市场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盈利同比增长将达到40%。” 上述托管经营组的内部人士说,但他表示闽发证券“复活”决不可能。
矛盾丛生
闽发证券的破产,一方面将使东方资产管理向创新类券商迈进一步,另一方面还将直接影响到10家上市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闽发证券股东宁波海运、金陵药业、茉织华、庆丰股份、片仔癀、振华科技分别有1.39亿元、2000万元、1亿元、1.50亿元、6000万元和4000万元被托管;东方创业3000万元国债被闽发证券擅自质押;另外,中国人寿还有4.46亿元国债托管在闽发证券。
以宁波海运为例,2001年1月出资1.39亿元参股闽发证券,占闽发证券股份的12%,为其第四大股东。从财务报告看,2003-2005年三年间,宁波海运至少提计了1.5元/每股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每股损失近三毛钱。
《财经时报》获悉,闽发证券的几家大股东已经对闽发证券的清算产生质疑,“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进驻后,没有和我们股东有任何沟通;为什么资产一定要转让给托管人的关联方,不公开招标?”
对此,闽发证券清算组副组长何庆东表示,在闽发证券问题的处置上,有相关文件规范的一整套统一的程序,东方资产管理是按照程序操作,“清算过程中,原股东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因为被托管的证券公司违法违规严重,股东不宜介入,否则有可能隐匿财产。”
8月收官
事实上,进入司法程序的问题券商,闽发证券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大连证券是券商中最早进入司法破产程序的,其司法破产案于2003年6月由法院受理。大鹏证券于2006年1月进入司法破产清算,是证监会2004年启动券商综合治理以来的首家。到闽发证券为止,已有5家券商进入了司法破产程序。
但按照证监会的会议精神,2007年8月将全面完成处置券商的行政清算工作,有计划处置一批整改期限届满但救治无望的券商。
也就是说,8月成为了问题券商行政清算的大限。
据统计,从2004年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到2006年10月巨田证券被招商证券行政托管,进入托管甚至被行政清算的问题券商已经达到了30多家。
30多家问题券商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不敢说今年8月可以处置完毕,但都将处于收官阶段。”上述原南方证券的内部人士认为。
而闽发证券进入司法程序和原来南方证券下属资产的处置加快,或将成为这些问题券商处置风暴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