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流临潼共论长恨歌模式
记者 张敏洁
2007年8月12日,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益探索高端论坛”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旅游景区成功举办,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纵论陕西“《长恨歌》现象”。
据介绍,本次“高端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论坛的主持人中青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陈小川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来形容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认为在传播时代,要让《长恨歌》的美名传播出去。
与会专家认为,这部舞剧创出一种“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在旅游经济、文化创意、历史传承与和谐发展之间找准了切合点。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张晓明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升级。《长恨歌》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长恨歌》有着传承千年的历史资源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已有上千年的投资,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则认为,《长恨歌》把历史的内涵挖掘出来了,同时也将历史的丰富性展现了出来。著名学者、《凤凰卫视》资深策划人王鲁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等人则就如何通过《长恨歌》来拓展华清池乃至临潼的文化产业空间和产业链条,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长恨歌》山水舞剧设想出台
华清池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传奇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景区中,华清池的历史最为久远。
据了解,位于西安市东26公里的华清池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以3000年的皇家园林史和6000年的温泉利用史而享誉海内外。
盛唐时期,唐明皇召杨玉环入宫,至爱至宠。安禄山叛乱后,杨玉环在马嵬坡被众将士逼迫而死。从此,唐明皇肝肠寸断。后得以魂魄升天与爱妃在月宫相会。二人泪眼相见,互诉思念之情,并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佐证了这段千古绝唱。
3年前,华清池旅游景区出现了“游客人数开始滑坡”的现象。先后投资1.2亿元精心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据悉,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这一创举使晚间留在华清池观看演出的人数平均达到600多人,仅门票收入一项,平均日增加6万多元,并使该景区出现了“旅游人数稳定增加”的良好趋势。
采访中,记者在一份名为《唐华清宫项目计划书》中看到: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唐华清宫,将唐华清宫打造成集唐文化欣赏、园林观光、温泉沐浴文化和高档次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具有高品位的综合旅游品牌,而这也为华清池景区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2004年开始,华清池向西扩展了20余亩,在唐华清宫的遗址上建成了芙蓉园风景区。
重建后该景区以芙蓉湖、长生殿为主体,得宝楼、果老药堂、御茗轩、神女亭环绕四周,芙蓉湖湖面蜿蜒穿过遇仙桥与九龙湖相通,象征着一脉相承的大唐文化。湖周围柳丝婆娑,芳草如茵,构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而设于长生殿内的展览馆,把华清池6000年的历史融为一体,形象地展示了华清池的文化内涵,给游客以精神愉悦和文化提升。
据悉,按照陕西旅游集团总经理张小可的最初设想,如恢复唐时气象,华清宫将继续向骊山和临潼城区延展,"那将是现有面积的10倍。
继而,华清池又迈出了创意的步伐。以唐华清宫遗址为背景,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改编而成的中国首部大型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在唐华清宫上演,而这也成为华清池景区的一大看点。
张小可表示,李隆基和杨贵妃发生在华清池的感人爱情故事,经过白居易长诗《长恨歌》的渲染,荡气回肠,成为千古绝唱!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使其沉睡在残缺不全的遗迹中,游客只能通过导游的简单描述得知一鳞半爪,失去大爱深情理应给人的审美愉悦。这不但无颜面对给我们留下丰富资源的先祖,也有愧于急需精神产品的后人。而开发的最佳选择就是借助这方山水,用户外舞剧的形式演绎真山、真水、真历史。它不仅挖掘了历史资源的内涵,实现旅游开发的深层目的,也将是旅游文化的重大实践和突破。
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经典
据介绍,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长恨歌》是一部情天恨海的歌,是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神话。他以写实的笔法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前的缠绵爱情生活,也以浓厚的神话色彩描写了杨贵妃死后两厢绵绵的情思与忠贞不渝的精神境界,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扼腕感叹。
而同样,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则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依托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以唐华清宫皇家园林为平台,以骊山为背景,近300名专业舞蹈演员,以盛大的演出阵容,用舞姿渲染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刻画出他们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也展现出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将观众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跨越红尘、梦境、仙界绵绵无绝期的大恨与大爱,去追求亘古不变的爱情。
陕西华清池旅游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费文娟介绍,该剧全长60分钟,由贵妃出浴、宫廷宴乐、七夕盟誓、贵妃醉酒、歌舞升平、安史之乱等场景片断组成。在高科技的声、光、电运用下,加之演员华丽的服饰和精湛的表演,使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梦幻般的大唐胜景之中。
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是对诗歌《长恨歌》的艺术再现,也是对诗歌《长恨歌》的艺术再创造。《长恨歌》全面而艺术地反映了白居易诗歌的主题思想,再现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动人爱情,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在舞蹈编排和灯光表现方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不但人性化而且全面真实地表现了大唐风范,舞台编导思想新锐,并很好地将杂技、少数民族歌舞、歌剧等艺术元素融会贯通,运用得自然得体。另外,舞美灯光十分出色,灯光控制、道具使用和背景设置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而另据介绍,《长恨歌》的一流主创团队也是成就这台艺术杰作的有力保障。这支创作队伍由来自北京、深圳、香港、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一批年富力强、艺术观念超前的精兵强将组成,个个都是大型演艺行内领军队伍中的先锋人物。艺术总监李捍忠,曾在《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中担任编导,其作品曾在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公演。灯光设计师陈剑明是一名马来西亚籍舞美和灯光设计师,媒体评价他的灯光设计作品瞬息万变,既细腻微妙又震撼人心。舞台设计师曾文通是香港人,其舞台设计作品60余件曾在中、港、台、美、加、法等地发表,涵盖戏剧、音乐剧、芭蕾舞、现代舞等领域。服装设计师黄志强曾为香港数十部电视剧任服装美术指导,至今项目逾200多部。马波作为《长恨歌》的总编舞,也曾参与《AD盛典》《北京奥运会会徽颁布仪式》《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演出的编导,其作品曾在多国展演。
《长恨歌》的总策划、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小可表示,陕西旅游欲求突破,必须实现包括观念和体制的创新,融资手段的多元化以及打造精品在内的多重转变。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上的突破,陕旅集团从沉淀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到了这种与世界旅游趋向一致的突破口,精心打造出这台旅游文化演出的扛鼎之作。它不仅填补了陕西这个不缺文化但缺文化经典作品的旅游大省的空白,也将为改变陕西旅游产品结构,改变陕西旅游格局,盘活陕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长恨歌》助力华清池旅游发展
据介绍,由陕西旅游集团斥巨资打造的实景舞剧《长恨歌》自今年4月份经过升级改版推出以来,场场观众爆满,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接待观众12万人次,创造直接经济收入760多万元。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研究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用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和高科技手段把沉睡的历史激活,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成为游客交口称赞的艺术精品,同时强力拉动华清池旅游的发展,今年1—7月旅游收入达6500万元,同比增长46%。
今年以来,通过《长恨歌》的强势推广,华清池的知名度和游客的认可度明显增强,参观人数大幅增长。
而通过《长恨歌》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地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强力的拉动,据了解,今年4月份以来,临潼当地的酒店入住率普遍提高了25%以上。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陕西旅游的雄风是由秦兵马俑惊起。那么从今天起,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将再一次刮起陕西旅游的旋风。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曾经说:支撑陕西影响力的首先是文化。陕西要做文化强省,就必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是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物、文化、旅游产业,以文物为牵引,以文化来搭台,会展做载体,旅游大发展,做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世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
而《长恨歌》的横空出世,正是对袁省长发展战略思考的形象诠释。
可以断言,从此以后,陕西旅游的天空下,不仅有威震世界的兵马俑,不仅有藏富天下的帝陵文物,不仅有险冠五岳的华山奇景,就在驰名中外的华清池,还有一台会让世人震撼的绚烂历史舞剧——《长恨歌》!
同样,陕西旅游集团总经理张小可也认为,陕西旅游欲求突破,必须实现包括观念和体制创新、融资手段多元化、打造文化精品在内的多重转变。"尤其重要的是,从观念上走出对文化、历史遗存的浅层利用。在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挖掘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开放性思维的大手笔旅游文化精品。
《长恨歌》模式的探索与突破
《长恨歌》自2006年在华清池上演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从去年11月起,《长恨歌》主办方广泛听取专家和游客意见,追加投资上亿元,对舞剧进行大胆创新改进,使《长恨歌》更加完美地呈现在中外游客的面前,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一流的实景舞剧。
2007年4月,《长恨歌》成功改版升级,改进后的舞剧《长恨歌》含序幕共有十一幕,每一幕都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诗词作为题目,
陕西华清池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魏铁平对记者说,这部舞剧创出一种“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是“有限投资,带来无限收益”。这个就是陕西的“《长恨歌》现象”。正因为这样,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益探索高端论坛”才选择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旅游景区举办。
此次论坛上,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明确表示,《长恨歌》的成功在于运用高科技高雅艺术手段在故事的原发地还原历史。而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齐勇峰则认为,“《长恨歌》不仅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同时也为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化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经验。”
目前, “做大唐文化文章,唱响唐文化品牌”成为华清池现任领导班子的共识。搞立体式开发,让地下文物展览与地表园林观光相结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辉映,使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
1998年以后,华清池先后推出唐式宫廷礼仪服务、唐乐舞表演、贵妃伴驾游、仿唐迎宾式、唐茶道等一批精品特色旅游项目,使每一位前来观光的游客耳目一新。“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到华清池品味盛唐文化,已成为陕西旅游业一大品牌。
1999年,命名“华清杯”的《长恨歌》全国书画大赛暨名家笔会,收到来自30个省、自治区、市的200余幅书画作品,其中书画界泰斗佳作110余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先生不无憾慨地说:“这是近年来陕西省内难得一见、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一次活动”。唐文化品牌的树立,不仅对加速华清池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为促进陕西文化旅游的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
与此同时,投资1.8亿元的华清宫“两园”项目已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立项,并进入项目招标阶段,“两园”项目将在华清宫现有的规模上再扩大一倍,并对唐华清宫遗址范围进行积极妥善的开发保护。“两园”项目不仅有马球场、斗鸡殿、按歌台等游客参与性的唐宫廷娱乐项目,而且有以唐宫廷沐浴为特色,兼具观赏、健身、购物、会议等服务功能的温泉沐浴区,成为游客感受唐文化和温泉沐浴文化的休闲娱乐度假园。同时,围绕唐梨园文化成立的“梨园文化研究会”,将再现盛唐梨园文化经典。
在华清池未来的发展蓝图里,“树唐文化品牌,走产业化之路”的战略方针,必将使华清池在西部大开发热潮中缔造西部旅游业的又一文化奇迹。而《长恨歌》更是被认为是"陕西旅游产品结构和发展思路重要的探索与突破"。
对此,曾获文化部"终身成就奖"的张家声表示,在华清池这一历史发生地,以"真山、真水、真历史"为素材和背景,《长恨歌》在创作形式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尝试,也是别具特色的文化创新。"这部戏不仅是西安的,陕西的,更是中国的,充满了民族气息。从这一点来说,这部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堪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我相信这部戏如果在国内外推广,一定会大获成功。"
其实,不只是张家声,几乎所有观众都被投射在背景山峰上的"长恨歌"巨型字幕和辟水而出的多维舞台所震撼。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这部 "真山真水真历史"情景舞剧的总策划、陕西旅游集团总经理张小可如此解读其艺术特点和创意。
"事实上,陕西是最早依托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挖掘、创作旅游文化产品的省份之一。"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陈维亚说。
陈维亚所指的是,早在1988年,一部名为《仿唐乐舞》的舞台剧在陕西面世,这也是中国艺术家挖掘历史题材乐舞的开山之作。"就像一股旋风,仿唐乐舞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看了兵马俑再看唐乐舞,这趟陕西之行才算完整。"
但24年后,不仅《仿唐乐舞》的舞蹈编排、表现手段几无改变,此后推出的《大唐华章》、《梦回大唐》都没能跳出仿唐乐舞的套路。陈维亚用"形式陈旧"来形容此前的系列唐乐舞。
与此前陕西的多台"唐乐舞"题材舞剧不同,这部大戏的突破在于,跳出室内舞台剧的窠臼,将舞台搬入山水间,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另外,与同被称为"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的素材取自民间传说亦有不同,这部戏的唯一性还在于"真历史"。12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曾在这台舞剧的演出地真实发生。这不能不让观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慨良多。
《长恨歌》深层次挖掘历史文化
据了解,大型情景舞剧《长恨歌》的面世被称为"陕西旅游产品结构的和发展思路的重要探索与突破"。更有专家将其视为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的第一脚本,陕西旅游业文化产品的标杆。在此之前,文化大省陕西,纵然拥有无数宝贵的、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题材,但总是缺乏一个能够统领、显示这种雍容厚重的文化精品。
《长恨歌》在创作上根据山水实景,演出环境由远至近分为骊山宏影、山前景丽、千色龙吟、逸池幻影、倩舞拱桥、水榭歌台、水舞长虹、观景赏乐等八区艺术空间,在各区分别安装了探照灯、投影灯、泛光灯、聚光灯、频闪灯、电脑特效灯、彩色动画镭射、烟雾器等设备,在水上舞台的前方和左右两侧安装了火焰喷射装置,并在舞台两侧设有即时播放演出现场实况的可升降投影,增强了三维百变效果和震撼力。
如果说,盛世大唐那幅金碧辉煌的历史背景是《长恨歌》梦幻般的虚拟舞台,那么,《长恨歌》大胆地采用真山真水的实景背景正是它的现实舞台。两个背景,两个舞台,营造出了《长恨歌》独一无二的民族性与独创性,在一虚一实之间,成就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经典。
“《长恨歌》由国内多位著名舞蹈、舞剧表演艺术家参与创作,由将近300名专业歌舞演员共同演绎,还首次引入了战马参与演出,借助西北最大的水上多维舞台,同时,我们将所有建筑全部安装了动感彩灯、景观灯和彩色射灯,并推出了亚洲唯一的20×9米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和国内首创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打造出了国内唯一的真山真水真历史的户外大型情景舞剧。”陕旅集团办公室主任王汉琳介绍说,“这足以说明了在创作上,我们对于舞美、音乐、灯光等效果的重视。”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经典舞剧,当人们注视她的创作初衷和历程,就不难发现她为陕西旅游业带来的观念、模式改变,在陕西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基因中,《长恨歌》却是个可以放大、推广的成功经验。
《长恨歌》影响的不仅仅是华清池
2007年,经过修改、提升的《长恨歌》更以精美的形式和内容吸引游客,仅“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观众上万人。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旅游交易会和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舞剧《长恨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突破和创举。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恢复盛唐华清宫,塑造骊山温泉的灵魂”临潼区区长任军号说:“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1年使来临游客达到900万人次以上,保持年均5%的增长速度,旅游直接收入达到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景区。”
而《长恨歌》的问世,正是对华清池独有的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前的一次预演。
在历史中,华清池是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时隔千年,它又一次担当起了这个使命。为了让夜晚的华清池不再落寞,华清池里的所有建筑全部安装了动感彩灯、景观灯和彩色射灯,从而使华清池的夜晚色彩斑斓,颇有几分唐代宫廷韵味。大型实景歌舞剧《长恨歌》通过全新的理念引入激光镭射、电脑特技、梦幻特效等表现手法,营造出古今水乳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境。
"《长恨歌》对于盘活陕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大有裨益。"著名评论家肖云儒说,"《长恨歌》开创了陕西乃至西部歌舞剧的一个新平台,是陕西歌舞界的重要改变。它不再遵循以前那种古典还原古典的模式,而是达到古典还原现代的思维,对陕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市场思维的形成来说是一个开端。"
主要以历史遗存类文物景点、遗址著称国内旅游市场的陕西,以关中为中枢,分东西两线,南北两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旅游者或者向东,去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或者向西,去游览一下乾陵或法门寺,游客多是受到了一些历史和文化的教育,而不是一种融入、陶醉。在为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喝彩之余,很难看到一种振聋发聩、内心产生共鸣的文化大作,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模式,使游客与景点之间缺乏了一种互动的默契。
"但《长恨歌》很成功地让游客们看到了一部活着的历史,而不是当年近乎枯竭的华清池。"肖说,"这样的经验以前也曾出现过,比如法门寺就借助佛骨舍利的影响推动西线佛教文化旅游,但如今《长恨歌》做得更彻底,这种经验可以继续推广下去,例如借助安塞腰鼓的知名度推动陕北文化旅游等等。陕西旅游要全面振兴,不能仅靠西安或兵马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说,《长恨歌》是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结合的样本,也是实景现场和科技奇观的完美结合,临潼区应围绕《长恨歌》来开发相关产业群,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其文化价值。
2007年,在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执政理念和城市愿景之下,临潼打造中国旅游名城的规划也浮出水面。
据介绍,临潼唐文化旅游区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唐华清宫为核心,背靠骊山,北临城市快速干道,特别是骊山温泉是中国开发最早、利用时间最长、最具文化内涵的温泉。唐文化旅游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成为最具文化魅力、最具财富潜力、最具市场竞争力的资源。
临潼唐文化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作雄告诉记者:"依据东联西进,南抑北扩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我们以体验皇家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把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作为重点,在骊山以西15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临潼十里画廊。"
2006年11月28日,在咸阳举行的"城市地热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评价论坛"上,咸阳获得"中国地热城"的命名,临潼区区长任军号就此表示,骊山温泉不仅因其芳香凝脂和演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闻名,更重要的是,它演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人间极其稀缺的文化富矿区,围绕骊山温泉发生的故事艳丽动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价值与后工业时代、休闲文化、西域文化以及现代人们崇尚休闲的理念非常吻合。正是在那次论坛上,临潼第一次对外提出"建设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城市,打造中国御温泉之都"的理念。
而此前,国家有关方面对于临潼温泉资源的前期调研、摸底、论证阶段已经完成,围绕骊山温泉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拆迁正在进行中。临潼有关方面将努力在2007年10月左右,获得国家 "中国御温泉之都"的命名。届时,在临潼以西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将展示世界各地的洗浴文化特色,一个世界经典的洗浴文化超市将呼之欲出。
为打造唐文化区,临潼组建了"唐文化建设专家组"对文化区开发建设进行论证和把脉,以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领衔的专家组认为,依托临潼丰厚的唐代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骊山自然风光,以唐华清宫的保护利用为核心,将现代文明与离宫文化有机结合,营造"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意境,使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达到"历史的感悟,时空的震撼"的目的。
整个唐文化旅游区分为自然和文物保护区、商贸综合服务区、唐文化街和温泉度假区。2005年,华清池向西扩展了20余亩,建成了芙蓉园风景区。孙作雄说,2007年恢复唐华清宫遗址的系统工程将全面展开,包括重建盛唐时期的昭应古城,以及新建唐文化商业街,目前,拆迁和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
“届时,5公里的唐文化长廊以及15公里的唐文化景区将再现华清池畔不夜城、歌舞升平帝王宫、繁荣兴旺文化街的辉煌与壮丽。在未来几年,临潼新的旅游热潮必将在这里形成。”唐文化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马小鹏说。
如今,《长恨歌》不仅成为陕西旅游新的亮点,而且还被誉为“陕西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引起了旅游、文化、经济、社会、历史学者的普遍关注与赞扬。而另据透露,为了把《长恨歌》大灶成国际一流的艺术文化品牌,陕西旅游集团将在今年动机再次对《长恨歌》的舞蹈内容等方面做修改,以求精益求精,百练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