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对拳击”在体育界纯属茶余饭后的笑料,但在中国考古界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青年学者手摇“系统论”的风车,精瘦教授甩着国粹“考据学”的神鞭,双方鏖战千年,赛场上狼烟四起,为史界所罕见。
1992年,刚满30岁的青年学者董洪和年高76岁的中文教授李鼎文都非常自信地步入赛场,他们俩也是出生在丝路古镇武威的同乡。始作俑者董洪于1991年底向新闻界公布了破译国家旅游标志“飞马奔雀”(俗称“铜奔马”)设计大师张江之谜的重大社科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文摘报》等10余家报刊做了宣传,从此一举驰名海内外。自称1959年曾驳倒了郭沫若关于“蔡文姬是《胡笳十八拍》作者”观点的教授李鼎文,最喜欢与名人名事争鸣,平生将《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一书作为口头禅,这时不耐晚年的寂寞,突然“天女散花”一稿多投,先后在《武威报》等4家报刊上发表了《铜奔马的主人是张江吗?》一文,开首就兜头一个炸鞭,“这个谜猜错了!”盛气凌人,并揪住董洪因资料欠缺无法判断,而由协作者白某轻率造成的一个断句失误,讥嘲其“不谙古文”,破译过程是“小说家言”,还屈称比他小30岁的武威市文管会副主任党寿山为“同学”,布置写“群众来信”揭发,寄给《甘肃日报》群工部的关系户刘某某收,并召开凉州学术界的“辟谣会”。这一招非学术争鸣的举动可谓一鞭打翻了马蜂窝,在西北偏僻闭塞的古城引起了一批蒙味外行对破译者从文格到人格的颠覆性评击,“出风头编小说”,“董不清,白出名”等流言飞语像六月的寒风侵袭着年轻的心田,面对无数张嘴的质询,董洪第一次尝到了象陀螺一样被神鞭抽转的痛苦滋味,他孤军奋战,迅速挥就了檄文《二猿断木深山中,三昧天火炼真金》,但1988年曾发生“收报事件”而震惊全国的《武威报》却压制争鸣,荒唐的理由是“《甘肃日报》不发李鼎文的有倾向,《武威报》也应该有倾向”,董洪愤怒地质问:“李鼎文是社会主义,我们是资本主义吗?”由于驳文泼辣幽默,引人入胜,顿时古城传阅开来,当地学子分化成两派对峙,争鸣得如火如荼,更有无聊者伪造出“李鼎文是李鸿章孙子”的招牌来唬人。昔日庄重长者围上了泼妇的厨裙,唾液海洋将神圣的学坛变成了文革大批判现场,在这关键时刻白某露出了“南郭先生”的马脚,于是曾当过“红炮手”的父亲只好化名“代子从军”了,顿时在古城传为佳话。胆怯的“没羽将”不时从暗中打来飞石,陈世旭在《光明日报》上以小说家的想象力依旧《雷台探墓》,何双全在《中国文物报》上抡起了三节棍,梁新民在《社科纵横》里耍起卷忍大刀,李鼎文更是怒发冲冠,在《丝绸之路》(试刊号)上“革命大批判”道:“有的人为了追求所谓‘轰动效应’,不异弄虚作假,编造什么张江制造铜奔马的故事。须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它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那个成果就象美丽的肥皂泡一样,是不会长久的。”精神受到严重伤害的董洪等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甘肃省高级法院起诉李鼎文和《武威报》社法人代表,结果被冷处理了。适逢兰州召开“首届国际丝路研讨会”,董洪不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让中外学者了解全部“洋相”,但他的协作者白某却霸去所有资料,欲独撰最后一稿论文,暴露出了“老君子后小人”的阴险。董洪无奈只得与其决裂,凭惊人的记忆力写出了《系统论揭开武威雷台汉墓之谜——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设计师的破译》一文,离开幕式共有一个钟点时他才满头大汗地扛着一纸箱油印论文赶到会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长泽和俊和他握手,说了很多赞赏的日语。而那位“滥竽充数”者直到闭幕式合影留念时时才匆忙分发一堆资料,其中根本无逻辑分析的论证过程,许多严谨的专家都嗤之以鼻。会餐时,专家们都见到了王相出发表在《兰州青年报》上的《菩萨的“小说家言”》一文,当看到末尾一名“先生小文连标点在内不过2000字,也不是拿死去的和活着的人的观点唬吗?”时,好多学者忍俊不禁地笑了。李鼎文的支持者吃不住劲啦,向董洪的老师方步和教授提出抗议,得到地答复是“谁开的第一枪,谁就将责任负到底!”富有企业文化战略眼光的甘肃凉州皇台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景发,与董洪合撰了《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凉美酒史话》一书,并出资5万人民币交付香港未来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凉州“首届酒文化艺术节”期间向中外来宾广泛赠送,书中开卷之作就是《飞马奔雀》,张景发幽默地说:“这是为了打鬼,借助我钟馗。”直到1994年,缓过劲来的李鼎文才在《西北师大学报》上针对董洪的论文发表了《“析宰”“金马张”“金张”是张江吗?》一文,对此苍白无力地质问,调入兰州后下海搞影视的董洪用早已考虑成熟的特种方式回击,他向新闻界公布了拟将国宝“铜奔马”搬上荧屏的消息,《光明日报》等10家报纸刊登了筹备组成立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化名“郗伯施”(西北师大谐音)的某教授为了防止“谬种流传”,撰文时董洪发表在《甘肃广播电视报》上的小散文《铜奔马的荧屏缘》大加鞭笞:“由于对古代称谓制度的无知,陷入了浅薄的泥潭”,习惯学术界刻薄对待的董洪发表了《郭沫若与铜奔马》一文,平心静气地扳倒了对方带刺的铁手腕,但没料到的是,那位南郭先生白又想“监竽充数”,只因沾上影视边有名利可图,便利令智昏地到处散发油印的《太白楼第一号著作权声明》,言董洪未经他的许可,擅自将他的学术成果改编成10集电视连续剧本,他将诉诸法律,由于毫无一点著作权法常识,遭到众人嗤笑,暴露出了“青年学者”的“草包”真面貌,为了挽回一点面子,白某买通《武威报》一个化名“诗村”的记者,撰文对董洪进行了含沙射影地攻击,为白某这个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更不用说“勾股定理”为何物的文革中期高中生鸣冤叫屈,结果社会舆论群起攻之,得到灰溜溜的下场。
1995年4月,贵州省安顺地区行署向海内外发布了“破译红岩碑,悬赏百万元”的特大新闻,正为《飞马奔雀》电视剧150万人民币预算资金犯愁的董洪迅速重操磨砺铮亮的刺刀,搭上“西方系统论”的风车,再次力挫群雄,寻觅到了“晒甲山”之“甲”是“龙马衔甲”之“甲”的铁证,揭开了红岩碑文是“河图八卦”的神秘面纱,1995年8月新华社记者曲直在全国晚报上宣传了这项经过有关专家认可的重大社科成果,10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侨报》也同时刊发了消息,26日新华社主办的《每日电讯报》在“科教文卫版”上发了头条新闻。僵化的“考据学派”个别人断定“作风不正”的董洪又在“故伎重演”,于是李鼎文左手拿着放大镜,颤抖的右手艰难地爬着格子,无非是老调重弹,抛砖引玉,面对“系统论”的风车,“荷戟独徘徊”的他感到力不从心了,便广泛发动钱币、考古、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甩鞭夹攻,可都显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软弱。李鼎文的学生张永明身患癌症,临退休时向组织上提出最后请求: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武威雷台汉墓及铜奔马与张江无关》的论文。他直到亲自看着排了版才放下心来,但董洪闻讯抢先在《兰州日报》和《民主政协报》上发表《中国的图谶古币》与《铜奔马与金马张》两文,张永明的“铁头功”难免被这颗铁钉碰得头破血流。挑战者都不敢进入“系统论”的“八卦阵”中全面开花,依旧抓住新闻和报告文学中的个别失误为攻击目标,董洪瞅准对手的致命穴位,发布了《悬赏十八万,寻觅鉴定师》(见1995年第453期《兰州青年报》)特大新闻,以甘肃飞马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和青年学者的双重身份声称:谁能对他破译的“铜奔马之谜”,“攻鼓子之谜”、“红岩碑之谜”,“黔南六大奇观之谜”9大成果做出相反鉴定,将获得该公司18万元悬赏金,以惊世骇俗的胆略调动社会的力量讨回被颠覆的人格和文格的公道。
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术拳击赛”何时划上句号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系统论”进入中国考古禁区的地雷被一个个排除,董洪步步为营,将研究“铜奔马之谜”的种子撒遍全国,终究要在顽固的心灵磐石缝隙中生根、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燕山)
1992年,刚满30岁的青年学者董洪和年高76岁的中文教授李鼎文都非常自信地步入赛场,他们俩也是出生在丝路古镇武威的同乡。始作俑者董洪于1991年底向新闻界公布了破译国家旅游标志“飞马奔雀”(俗称“铜奔马”)设计大师张江之谜的重大社科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文摘报》等10余家报刊做了宣传,从此一举驰名海内外。自称1959年曾驳倒了郭沫若关于“蔡文姬是《胡笳十八拍》作者”观点的教授李鼎文,最喜欢与名人名事争鸣,平生将《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一书作为口头禅,这时不耐晚年的寂寞,突然“天女散花”一稿多投,先后在《武威报》等4家报刊上发表了《铜奔马的主人是张江吗?》一文,开首就兜头一个炸鞭,“这个谜猜错了!”盛气凌人,并揪住董洪因资料欠缺无法判断,而由协作者白某轻率造成的一个断句失误,讥嘲其“不谙古文”,破译过程是“小说家言”,还屈称比他小30岁的武威市文管会副主任党寿山为“同学”,布置写“群众来信”揭发,寄给《甘肃日报》群工部的关系户刘某某收,并召开凉州学术界的“辟谣会”。这一招非学术争鸣的举动可谓一鞭打翻了马蜂窝,在西北偏僻闭塞的古城引起了一批蒙味外行对破译者从文格到人格的颠覆性评击,“出风头编小说”,“董不清,白出名”等流言飞语像六月的寒风侵袭着年轻的心田,面对无数张嘴的质询,董洪第一次尝到了象陀螺一样被神鞭抽转的痛苦滋味,他孤军奋战,迅速挥就了檄文《二猿断木深山中,三昧天火炼真金》,但1988年曾发生“收报事件”而震惊全国的《武威报》却压制争鸣,荒唐的理由是“《甘肃日报》不发李鼎文的有倾向,《武威报》也应该有倾向”,董洪愤怒地质问:“李鼎文是社会主义,我们是资本主义吗?”由于驳文泼辣幽默,引人入胜,顿时古城传阅开来,当地学子分化成两派对峙,争鸣得如火如荼,更有无聊者伪造出“李鼎文是李鸿章孙子”的招牌来唬人。昔日庄重长者围上了泼妇的厨裙,唾液海洋将神圣的学坛变成了文革大批判现场,在这关键时刻白某露出了“南郭先生”的马脚,于是曾当过“红炮手”的父亲只好化名“代子从军”了,顿时在古城传为佳话。胆怯的“没羽将”不时从暗中打来飞石,陈世旭在《光明日报》上以小说家的想象力依旧《雷台探墓》,何双全在《中国文物报》上抡起了三节棍,梁新民在《社科纵横》里耍起卷忍大刀,李鼎文更是怒发冲冠,在《丝绸之路》(试刊号)上“革命大批判”道:“有的人为了追求所谓‘轰动效应’,不异弄虚作假,编造什么张江制造铜奔马的故事。须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它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那个成果就象美丽的肥皂泡一样,是不会长久的。”精神受到严重伤害的董洪等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甘肃省高级法院起诉李鼎文和《武威报》社法人代表,结果被冷处理了。适逢兰州召开“首届国际丝路研讨会”,董洪不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让中外学者了解全部“洋相”,但他的协作者白某却霸去所有资料,欲独撰最后一稿论文,暴露出了“老君子后小人”的阴险。董洪无奈只得与其决裂,凭惊人的记忆力写出了《系统论揭开武威雷台汉墓之谜——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设计师的破译》一文,离开幕式共有一个钟点时他才满头大汗地扛着一纸箱油印论文赶到会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长泽和俊和他握手,说了很多赞赏的日语。而那位“滥竽充数”者直到闭幕式合影留念时时才匆忙分发一堆资料,其中根本无逻辑分析的论证过程,许多严谨的专家都嗤之以鼻。会餐时,专家们都见到了王相出发表在《兰州青年报》上的《菩萨的“小说家言”》一文,当看到末尾一名“先生小文连标点在内不过2000字,也不是拿死去的和活着的人的观点唬吗?”时,好多学者忍俊不禁地笑了。李鼎文的支持者吃不住劲啦,向董洪的老师方步和教授提出抗议,得到地答复是“谁开的第一枪,谁就将责任负到底!”富有企业文化战略眼光的甘肃凉州皇台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景发,与董洪合撰了《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凉美酒史话》一书,并出资5万人民币交付香港未来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凉州“首届酒文化艺术节”期间向中外来宾广泛赠送,书中开卷之作就是《飞马奔雀》,张景发幽默地说:“这是为了打鬼,借助我钟馗。”直到1994年,缓过劲来的李鼎文才在《西北师大学报》上针对董洪的论文发表了《“析宰”“金马张”“金张”是张江吗?》一文,对此苍白无力地质问,调入兰州后下海搞影视的董洪用早已考虑成熟的特种方式回击,他向新闻界公布了拟将国宝“铜奔马”搬上荧屏的消息,《光明日报》等10家报纸刊登了筹备组成立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化名“郗伯施”(西北师大谐音)的某教授为了防止“谬种流传”,撰文时董洪发表在《甘肃广播电视报》上的小散文《铜奔马的荧屏缘》大加鞭笞:“由于对古代称谓制度的无知,陷入了浅薄的泥潭”,习惯学术界刻薄对待的董洪发表了《郭沫若与铜奔马》一文,平心静气地扳倒了对方带刺的铁手腕,但没料到的是,那位南郭先生白又想“监竽充数”,只因沾上影视边有名利可图,便利令智昏地到处散发油印的《太白楼第一号著作权声明》,言董洪未经他的许可,擅自将他的学术成果改编成10集电视连续剧本,他将诉诸法律,由于毫无一点著作权法常识,遭到众人嗤笑,暴露出了“青年学者”的“草包”真面貌,为了挽回一点面子,白某买通《武威报》一个化名“诗村”的记者,撰文对董洪进行了含沙射影地攻击,为白某这个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更不用说“勾股定理”为何物的文革中期高中生鸣冤叫屈,结果社会舆论群起攻之,得到灰溜溜的下场。
1995年4月,贵州省安顺地区行署向海内外发布了“破译红岩碑,悬赏百万元”的特大新闻,正为《飞马奔雀》电视剧150万人民币预算资金犯愁的董洪迅速重操磨砺铮亮的刺刀,搭上“西方系统论”的风车,再次力挫群雄,寻觅到了“晒甲山”之“甲”是“龙马衔甲”之“甲”的铁证,揭开了红岩碑文是“河图八卦”的神秘面纱,1995年8月新华社记者曲直在全国晚报上宣传了这项经过有关专家认可的重大社科成果,10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侨报》也同时刊发了消息,26日新华社主办的《每日电讯报》在“科教文卫版”上发了头条新闻。僵化的“考据学派”个别人断定“作风不正”的董洪又在“故伎重演”,于是李鼎文左手拿着放大镜,颤抖的右手艰难地爬着格子,无非是老调重弹,抛砖引玉,面对“系统论”的风车,“荷戟独徘徊”的他感到力不从心了,便广泛发动钱币、考古、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甩鞭夹攻,可都显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软弱。李鼎文的学生张永明身患癌症,临退休时向组织上提出最后请求: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武威雷台汉墓及铜奔马与张江无关》的论文。他直到亲自看着排了版才放下心来,但董洪闻讯抢先在《兰州日报》和《民主政协报》上发表《中国的图谶古币》与《铜奔马与金马张》两文,张永明的“铁头功”难免被这颗铁钉碰得头破血流。挑战者都不敢进入“系统论”的“八卦阵”中全面开花,依旧抓住新闻和报告文学中的个别失误为攻击目标,董洪瞅准对手的致命穴位,发布了《悬赏十八万,寻觅鉴定师》(见1995年第453期《兰州青年报》)特大新闻,以甘肃飞马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和青年学者的双重身份声称:谁能对他破译的“铜奔马之谜”,“攻鼓子之谜”、“红岩碑之谜”,“黔南六大奇观之谜”9大成果做出相反鉴定,将获得该公司18万元悬赏金,以惊世骇俗的胆略调动社会的力量讨回被颠覆的人格和文格的公道。
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术拳击赛”何时划上句号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系统论”进入中国考古禁区的地雷被一个个排除,董洪步步为营,将研究“铜奔马之谜”的种子撒遍全国,终究要在顽固的心灵磐石缝隙中生根、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