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洛阳经济达到了鼎盛期。根据《唐六典》记载,当时的洛阳“郛郭南广北狭,凡一百三坊,三市居中”。洛河南的东市,有120行,3000余肆,四壁有400余店,货物堆积如山;洛水北,瀍河东的北市,停泊着各地的大小船只少说以万计,有著名的洛阳北市“彩帛行”(丝绸市场)。
隋唐时代洛阳官府的含嘉仓,子罗仓,回洛仓贮藏的粟米食盐布帛盈积,均是经大运河运输屯积或中转各地。含嘉仓在洛阳老城北城内。回洛仓在洛阳北市“彩帛行”(丝绸市场)北面的城墙外不远的邙山缓坡上。东西方的商人接踵而至,来洛阳经商贸易。洛阳又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为促进中西物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说洛阳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说洛阳是中国大运河之中心枢纽一点也不为过。
发掘的3座仓窖,整体结构都呈口大底小的缸形,口径在
仓窖向东、向南、向西均超出探区,仓窖的全部数量要超过71座。钻探显示,这些仓窖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列,间距
这批仓窖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制较大,应属国家粮库。这处仓窖的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回洛仓的大致方位基本相符,已发掘仓窖内出土遗物的年代均为隋至初唐,与回洛仓的废弃年代相一致。专家初步推断这处仓窖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
隋代的回洛仓的发现,为隋炀帝将东都洛阳作为大运河的北终点提供了史实佐证,因为洛阳老城北城内含嘉仓和城外回洛仓贮藏的粟米食盐布帛盈积,洛阳北市“彩帛行”(丝绸市场)堆积如山的丝绸彩帛,均是经大运河运输到此屯积或中转各地。
回洛仓的发现很有意思,2004年6月,在洛阳一拖东方红轮胎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中,考古钻探人员发现仓窖71座、古代道路3条、古代墓葬数百座。近期,市文物工作队对编号为C56、C63和C64的3座仓窖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