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上证指数爬上了5000点的高峰。
从96点到5000点,历时18载。在这18年里,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逐渐成长为风度翩翩的少年。尽管期间经历了诸多波折与困境,然而其进步却是不能抹杀的。
当2245点几乎成为前几年的“铁顶”,当投资者遭受大熊市的煎熬,当四年多的绵绵下跌导致超过万亿市值缩水的时候,投资者除了对市场的失望之外还是失望。当然更没有人会料到,在2007年这个仍然炎热的秋季,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会翻开如此隆重的一页。
如果没有股改,如果不将被认为中国股市“万恶之源”的股权分置的“劣根性”彻底消除,纵有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纵有流动性过剩的资金泛滥、纵有上市公司年年交出满意的答卷,5000点,或许只是一个梦而已。
但这一天终于来了!
没有了欢呼,也没有了尖叫,甚至于没有惊喜,市场在一种平静的心态下迎接5000点的到来。一切皆顺理成章,曾经门可罗雀的营业部人声鼎沸;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曾经冷清的开户柜台前又挤满了热情的投资者。
如果说前几年投资者对于股指还是俯视的话,那么在目前的5000点高位则只能是仰视了。股价涨了,指数高了,总市值的提升,见证的是市场财富效应的裂变。
牛市是投资者的盛宴,然而,5000点又是谁的盛宴呢?
从998点到5000点的跨越,不仅仅只是指数上涨的跨越,更是市场信心的一种嬗变。A股市场从来就不缺什么资金,倒是投资者的信心常常遭遇打击。政策市的阴霾、违规事件的频频发生、投资者权益常常得不到真正的保护等,导致的是市场信心日益被“蚕食”,再加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本身还存在着弊端,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严重扭曲,股指的大起大落其实已经给予了生动的证明。
去年,先是有色金属类股票的集体狂飙,后是众多“大象”的集体起舞,接着是蓝筹股的集体躁动,低价股被市场遗弃在阴冷的角落里。然而,正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节后低价股、题材股的崛起以及其暴涨赚钱效应,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加盟,日开户数接连突破10万、20万、30万,甚至上演到极致的38万户;而且也几乎将在市场中呼风唤雨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边缘化。
为此,证监会于5月份两次破天荒地发出“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随后财政部的“半夜鸡叫”发出了巨大的威力。股指应声而落,特别是低价股暴跌更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气氛。抑制投机?挤压泡沫?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
如果说低价股不能炒作,那么当初那些成长性不高或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就不应该“混入”市场中来,作为市场的监管层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抑制投机与挤压泡沫,这些现象在蓝筹股中同样存在,可又为何低价股的大幅上涨会发生“半夜鸡叫”而对近期已没有多少“剩余价值”的蓝筹股的狂躁“不闻不问”呢?
此次股指攀上5000点,权重股、蓝筹股毫无疑问是主角。自“5.30”以来,低价股的风光一去不复返,权重股、蓝筹股表现出色。若非“大象”与蓝筹的联袂而动,4335点的前期“政策顶”都很难突破。正是因为有了“半夜鸡叫”式的纠偏,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才重夺市场话语权,并且由于其本身的号召力,市场资金的趋之若鹜,才导致这波行情的迸发,也才有5000点的产生。
但是,必须注意,上证指数虽然见到了5000点,却仍有六成多的个股股价低于5月30日前,仅仅只有三成多的个股创出了新高。也就是说,目前的5000点,是以少数个股的表演来完成的,其中又以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个股为甚。而绝大多数投资者或在苦苦等待解套,也在希望持有的低价股能够咸鱼翻身。
5000点是谁的盛宴?不言自明,是机构投资者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