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从"大跃进"年代的一张旧报纸上发现一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的一篇短文,内容大致是从科学理论上讲,如果能科学的利用土地的话,稻麦每年的亩产量不是二千斤也不是三千斤,而是二千斤的二十倍,如果重蔬菜的话,每年亩产量可以达到一百六十万斤,请记住是160万斤.这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如果哪个官员在那个年代说这样的话,那是不正常的正常,大家都在浮夸,不浮夸要犯错误,但从象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口里出来,其权威性就不一样了,现在看来是笑话,如果谁能一年在一亩地里重出160万斤蔬菜,那绝对是破吉尼斯的吉尼斯,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当然不会再犯,但打着科学的幌子蒙人坑人误导人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一些所谓的专家在电视上,推销起某种产品,说起科学依据来是头头是道,其结果是受了人家的银子,当起了人家的说客,把消费者忽悠的晕头转向,当然钱老先生那时候肯定不是为了钱,但不能不说是为了"前途"。
科学就是科学,身为科学家更不能为了某些个人利益去出卖科学家的良知,特别是作为身高位显的权威科学家,也许你不负责任的一句话,就可能酿出一场灾难.
钱老啊,你撰文说一年一亩地可以生产160万斤蔬菜,您自己相信吗?
正是这位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在文章中详尽而“科学地”论证说:“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在另一篇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的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 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还另外写了一篇题为《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的文章,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 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们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正是在这些文章发表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很多年后,北大哲学系教授季羡林回忆说:“我是坚信的。我在心中还暗暗地嘲笑那一些‘思想没有解放’的‘胆小鬼’。觉得唯我独马,唯我独革。”
更要紧的是,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1959年7月11日,在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周小舟、李锐等人夜谈时说,“敢想敢干,八大二次会议是高峰,还有钱学森文章,捷报不断传来,当然乱想起来。”中央党校的党史专家罗平汉日后评论说,“出身于农家的毛泽东本来对那些放出来的农业高产卫星是将信将疑的,而科学家从科学原理对农业高产的论证,却使他相信粮食高产是有可能的。”
“放卫星”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亿斤,几乎是去年的十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4000亿斤。毛泽东开始考虑“粮食多了怎么办?”。“放卫星”导致高征收,产量是虚的,征购可是实的,到1959年,农民的口粮和下一年的种子也被征走了,农民不愿交,就搞反右倾、反瞒产、反私分,甚至抓人、关人、打人。后来发生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灾害时期”,这一切,距今刚刚五十年。
我并无意让钱学森承担大跃进或“放卫星”的历史责任,不过,易卜生说的好,“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从史料来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钱学森的牛皮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