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德国人在学微笑


    冷战结束后,中国和德国在各自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怎样与对方打交道,已成为两国政府以及国民急切探索的重要命题。

    虽然德国有歌德、贝多芬、康德、黑格尔等众多享誉世界的名人,但与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不同,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德国,立足于世界不足200年,加之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和东西两面都与强国为邻的地缘政治环境,德意志民族心灵深处一直打着深刻的悲观烙印。

    在经历了两次惨痛的侵略战争失败教训之后,悲观情绪发展到更深一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担心“德国人不是好人”的心理负担。他们很少表示自己“爱国”,甚至在异国婚姻的场合,德国人都会问新人:“你有没有向对方强调自己是德国人,却也是好人啊?”

    好在德国人把悲观化作动力。二战结束时,整个德国一片废墟。恰在这时,几百万居住在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德国人,被迫回到德国。人们每天在废墟上工作十几个小时,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三五个土豆。在那样的困难中,依靠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他们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起世界一流的工农业体系,成为欧洲首富,也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不过,欧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对德国一直有成见,比如,坚持要德国人在他们的产品上注明“德国制造”字样,初衷是一种带侮辱色彩的惩罚。但德国人勒紧腰带,严谨刻苦,终于把“德国制造”的商品变成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如今,德国人依然活得不轻松,他们会为了“希特勒”三个字一下子紧绷起脸,为高升的失业率感到不安。难怪在世界杯举行前夕,政府催逼人人“学会微笑”,务求让外国游客“看足球看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