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当
公募基金业务单纯、透明,监管力度大,相对平淡,没有什么新鲜故事好讲。相比而言,私募基金神秘,更能吸引眼球,成为传媒追逐的热点。
私募基金近几年发展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上镜率大大提高,最近新闻颇多:
其一是关于私募基金的薪酬。《纽约时报》报道,去年全球最高收入的对冲基金经理、前五角大楼解码专家西蒙斯2006年薪酬为17亿美元,位列第二、三名的也都超过10亿美元。而号称华尔街赚钱机器的高盛CEO去年的收入仅5,300万美元(前CEO、现美国财长保尔森2005年的收入为3,800万美元),如此天文数字,当然引来传媒热炒。
其二是正在举行的八国峰会。德国作为东道主,除了强调气候、减排之外,还提出各国联手对私募基金加强监管,确保全球金融安全,遭到美、英的强烈反对,最后不了了之。这也是必然,私募基金大多在纽约、伦敦,如果美、英加强监管,等于赶走财神爷,自然要反对。
其三是尚未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公司入股黑石。
中国持有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数额庞大,一举一动,举世瞩目。目前外汇储蓄中约60%投资于美国国债,收益率约为4%-5%,而美元处在一个持续贬值的过程中,持有如此大量的美元,然后坐看美元贬值,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稳定的国家,美元又是不得不配置的资产,何况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关键是怎么配置。
外汇储备的积极运作,在全球早已不是新鲜事,挪威、新加坡、韩国、俄罗斯、智利、中东产油国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外汇投资。有的国家对外投资远大于外汇储备,如挪威,2005年储备账户是460亿美元,投资账户是1,960亿美元。
中国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正在筹备,由国务院直接管理,筹备组组长是原财政部副部长、现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目的是增加外汇资产的盈利,对冲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剩流动性。
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榜样。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第一笔资金为2,000亿-2,500亿美元,以后再陆续增加。
资金来源有这么几种形式:(1)央行无偿划拨,对流动性无影响;(2)财政部发特别国债,财政部承担利息,并没有减少基础货币;(3)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发行10年或10年以上期限的国债,向央行买外汇,然后再进行投资。这能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减轻央行发行央票的压力。央行自然希望采用第3种方法,但发行近2万亿人民币的国债,不是小数目。
用第2种或第3种方法都是有成本的运作,成本包括债券利息和人民币升值,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4%,人民币升值每年3%-5%,再加上管理运营费用,成本要达到9%。对大资金而言,这是个不低的回报,仅靠低风险的债权投资是做不到的,股权投资会成为重点。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计划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各设一个分部,亚洲的分部设在香港,欧洲的分部设在伦敦,北美的分部设在纽约。如此巨额的投资,一定要找大池子。
2,000亿美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外汇投资公司。资金运用并不容易,关键是资金陆续有来,几年后可能数倍于现在的规模,按照正常情况预计,我国的外汇储备到2009年会超过2万亿美元。
管理如此巨额的基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尚在筹备阶段就做了第一笔投资——入股黑石。
黑石基金是美国第二大私募基金,成立于1985年,业务主要分为四块: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可交易资产和金融咨询。员工约700多人,全员股权激励。至2007年5月1日,管理的资产884亿美元,去年的盈利为22.7亿美元,平均每位员工赚295万美元,人均华尔街最高,是高盛的8.2倍。今年一季度盈利11.3亿美元。
黑石打算今年IPO,计划发行1.333亿普通股和2,000万股非普通股,普通股定价在29-31美元/股,募集资金40亿美元以上。由于中国外汇投资公司的加入,募资额可能会上调到70亿美元以上,以出售旧股、老股东套现的形式来完成。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投入30亿美元,以黑石IPO价格的95.5%入股,占公司股份约8%-10%,不超过10%,这样可绕开美国国务院的审批。条件是一年内不允许投资其他与黑石有竞争关系的私人股权基金,四年内不得出售,四年后每年可以出售1/3,也就是说,七年后才能完全套现,绝对算是长期投资。
按IPO的价格算,30亿美元,占8%-10%,意味着黑石IPO的市值大约为300亿-375亿美元。考虑到IPO之后的适度升幅,黑石的市值当在400亿美元之上。管理资产884亿美元,市值超过400亿美元,可见市场对管理层价格的认同。高盛去年盈利94亿美元,目前市值近800亿美元。
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占不到10%的股权,是没有投票权的股权,不派董事,不参与经营。
黑石基金是合伙人制,IPO后,合伙人仍然持有85%的股份,合伙人决定公司的重要事项,以私人企业的方式经营。
黑石成立22年,不搞恶意收购,善于和政府搞好关系,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首个入股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政府,其他国家只是将资金投入到私募基金中,中国开了先河。
原香港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转投黑石,成为黑石大中华区主席。据媒体报道,梁锦松只是询问中国是否有意投资黑石管理的基金,中方的回答是希望直接入股黑石的IPO,做股东。在这件事上,中国政府表现了自己的高效,仅三周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程序。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纯粹以投资者的角色认购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从商业角度看,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黑石是一家赚钱能力极强的公司,IPO会受到追捧,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买入价相比IPO价格有4.5%的折让,也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入股黑石等于为黑石进入中国打开方便之门,对黑石的股价上升更是有莫大的帮助。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私募大鳄自然不能错过,凯雷、华平在中国频频出手,黑石已落下风。这次外汇投资公司入股,等于拿到官方的背书,对在中国开展业务大有帮助。中方也肯定希望黑石业务蒸蒸日上,日进斗金。
黑石最近和国风塑业和蓝星集团都有接触,在中国大展拳脚是迟早的事。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第一次出手显示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同时体现出外汇投资公司的对外投资思路,追求收益性、长期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如能以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有中国政府为坚强后盾,超过风头正劲的淡马锡,当是等闲之事。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元资产仍然是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入股美国的金融、高科技、资源企业是美元投资的重要方向。从长远看,权益类资产一定会跑赢固定收益类资产。
但如今美国保护主义盛行,两年前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克就被否决。从现在的情形看,要想拿到企业的控制权,有困难。通过黑石基金这种方式进入,通过美国优秀的金融机构,巩固一个进入点,逐渐渗透,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中国的外汇投资走出了第一步,但仅仅是一个开始。30亿美元对中国的外储来说实在太小,仅是三天的外汇储备增加值。
管理如此庞大的资金是一份艰难的工作,既要安全,还要有可接受的回报,需要的不仅仅是投资技巧,国家战略、政治智慧、超凡的眼光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