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再看草色新


  盛夏7月,中国多民族作家代表团一行11人,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来到了美丽的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大草原。我们最盼望的是尽快亲近大草原,寻找“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诗一样的梦境;然后走进蒙古包,感受一下游牧民族的民风,喝一碗香香的奶茶,听一曲韵味悠长的蒙古长调,骑一回奔驰的烈马。因为草原,离我们现代生活远矣;牧民,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更远矣。

  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莽草连天的草原风貌、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情、自然纯朴的民族品质、荡气回肠的蒙古长调……不仅如此,那神奇的敖包,鲜美的奶茶、诱人的羊肉以及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嫩绿的青草,更有集历史、人文、自然于一身的陈巴尔虎旗博物馆和大力治沙的陈旗官民,这一切都让我们的胸腔里涌动起无限的感动与震撼,尤其在分别时,我们分明从他们热情好客的眼神中,从优美婉转的马头琴的韵味里,从他们苍凉优美的歌声中,体味到了这片草原的真诚,这个民族的坦荡与好客,由此我们也知道,大家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多情而美丽的草原,并牢牢地烙印下了他们每一张真诚的笑脸,铭记下了他们一颗颗炽热的心。

  在近几年里,每当提及内蒙古,并不是令人首先想到美丽的大草原,而是难忘2000年那场可怕又无奈的沙尘暴!

  在我们的记忆库里,曾经有这样的一组文字:中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人民币,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影响。我国有12个大沙漠,其中有8个在内蒙古境内。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隶属于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美丽的草原近十几年来,由于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再加之过度放牧等天灾人祸导致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缺少了林草的庇护,昔日天堂草原的一角已变成了今天沙尘的乐园,促使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长年饱受风沙之苦,牧民赖以生存的天然牧场逐渐缩小了,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渐恶化了,呼和诺尔镇部分牧民举家外迁了。面对沙进人退的局面,防沙治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主人们或许深知我们的心情,到达的第二天,他们便带我们直驱呼和诺尔镇。呼和诺尔是陈巴尔虎旗的一个镇,因呼和诺尔湖而得名。呼和诺尔,蒙语意为“蓝色的湖”,这个镇既有美丽的湖水,也有令人感到遗憾的沙丘,可谓此事古难全。

  在车上,陈巴尔虎旗宣传部长何天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其实内蒙古的8个沙漠属于地质时期形成的只有一处,其余的都属于“人造沙漠”。“人造沙漠”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是当时草原大肆开荒的结果。说到动情处,何部长即兴朗诵了陈巴尔虎旗委员会书记李才在视察沙地治理现场时所作的《沙带吟》,其中“城比墓巢畜比骨,草如翁发溪如泪”的两句,他说,呼和诺尔“保卫战”,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于去年春季打响的。

  呼和诺尔镇有沙丘,但仍然掩盖不了她的美丽。她有土地面积4579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24.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760平方公里。主要草场类型有草甸子草原和典型草原,产量高、草质好,其中贝加尔针毛、羊草、线叶菊、大针茅是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这地区不但有散落分布的珍贵樟子松等沙地植物,而且有还有狼、狍子、狐狸等十几种野生动物。

  进入20世纪7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影响,呼和诺尔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除南部草场外,其余草场基本形成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部分地区已陷入“沙进人退”的境地,严重制约了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006年4月25日,依托国家项目的支撑,两万亩的围栏封育和7千亩的防风固沙林工程在呼和诺尔镇沙区开工,面对连绵起伏的沙丘,陈旗林业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呼和诺尔镇的干部牧民,面朝黄沙背朝天,一干就是百余天。

  当我们站在已经被围栏封育,禁止人畜进入,沿沙地四周营造防护林带所实施取得明显实效的昔日“沙山”下,我们不敢回首当年的沙景惨相,却能想象得出当年他们大干100天的英勇壮举!看到陈旗人做出的成绩,看到沙丘变成了草地,我们为陈旗人高兴。沙地绿了,牧民无忧了;沙地退了,绿草活了,牧民回归了!

  在晚宴上,陈巴尔虎旗委员会书记李才郑重地说:“保护内蒙古草原,防止草原进一步沙漠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看今天,还要看明天和后天。我们不会忘记儿孙后代,不会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而牺牲了下一代人、下两代人的生活。要给后人留下草原,留下碧水蓝天!”

  中国多民族作家代表团玛拉沁夫团长,这位草原文学的奠基人,听了李才书记的一番话,满含深情地说:“看到今天你们的治沙成果,我心里真高兴呀。如果呼伦贝尔消失了,那么沙漠将会把北中国湮没。我们要是保护不好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要向全世界道歉呀!”

  气氛像被点燃了似的,作家们在主人们的热情和美酒的催化反应下,个个心潮澎湃,大家把酒而歌,诗如泉涌:

  千里治沙始见金,

  巴尔虎人勇而勤。

  草原幕中频催酒,

  明朝再看草色新。

  陈巴尔虎旗,你这昔日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今日的天堂草原,不仅以你的美丽征服了我们,更以治理沙尘的功绩得到我们的尊敬。陈巴尔虎旗,你正逐渐被世人所知、所解、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