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前”上司遇到“80后”员工


当越来越多伴着物质充裕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进入职场,面对这样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群体,作为管理者的“80前”们该如何行动呢?

是继续固执己见,让这些小年轻们去适应自己,以捍卫得之不易的权威,还是敞开胸怀,忘记过去的一切,试着去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在新的(可能是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还是?

在中国,车辆被要求规规矩矩地停在白线圈定的框框以内,而在很多西方国家,除了白线之内,其余任何地方均可停车。这一内一外的区别,可能正预示着中国的管理者们所必须接受的转变。

 

重新理解忠诚度

建立企业员工伙伴新关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这样描绘“下一个社会中”:为一个组织工作的人员将越来越多不是全职员工,而是兼职、临时人员或者顾问和承包人。种种迹象表明,80后占主流的社会,其特征正越来越接近这里所谓的“下一个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教科书中关于员工忠诚度的篇章首先要被忘掉。由于竞争加剧,商业组织的寿命变得更短。目前,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为12.5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40-50年,但有62%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不到5年,能超过20年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只有2%的企业其生命周期能达到50年。同时,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的改善,个人的寿命变得更长,个人的职业生涯正被拉长到40年,甚至更久。

因此,企业不再能要求个人毕生忠诚于某一个商业组织,他们将更加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万科的员工细分研究,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员工的职业需求。

与此同时,尽管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仍是员工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这种情况在发生变化。在中国金融工具的丰富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让人们拥有多种收入来源。80后正在涌入深、沪两地的交易所,这些交易所的服务人员发现成批的年轻股民进入股市,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买入和卖出的操作方式,就开始了股民生涯。

经济处境的变化,自然影响到80后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价值观。社会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80后员工将金钱作为成功和幸福标志的比例,明显低于先前各个代际的人群。相应地,他们选择公司的逻辑,也主要是看一家公司对于自身职业技能提高的帮助。而由于80后未曾经历物质艰辛的生活,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你将很难找到“将就”的状态,他们要么热衷自己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

这就意味着,为了吸引住这些80后,需要支付的薪资增长速度可能会大大超过公司内经验丰富的老职员;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80后员工的绝对数目也会越来越少,公司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变少,这也会增加吸引他们的成本。

因此专家们都认为,与80后们建立类似生意伙伴的关系,可能会成为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出路(如果不想付出过多的经济成本的话),老板们可能需要尝试用看待宠物猫的眼光看待80后员工,学会接受这样的现实。

 

容忍不同,善待离职员工

开辟容错式管理新前途

专家给出了三条针对80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是善待离职员工。如果合作伙伴有了更好的选择,应该从朋友的心态予以祝贺和鼓励,企业应该营造这样的人员流动环境:允许员工跳槽,并积极欢迎他们回来。并且应该对个界宣称,离开本公司的人都有了更好的境遇和更高的薪资,这样才能吸纳更多的人才。

相应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方式应被摒弃。因为公司必须开始学会让人员流动起来,对某个人充分授权、委以重任的方式将培养出高流动性、高替代成本的人才,不适应当下的实际情况。公司应该在流程和岗位方面进行精确设置,以培养低流动性、高替代成本和高流动性、低替代成本两种人才。

二是容错。合作伙伴出错是正常的,如果企业要求员工包容企业的管理错误,就要学会包容员工的错误。严丝合缝的、高惩罚性的管理制度也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是容忍多元化的价值观。80后员工具有自由主义的道德观,凡事不再以正统道德体系作出非黑即白的评价。老板有自己的价值观,但要容忍80后的价值观与你不同,因为是合作伙伴。因而,企业需要超越物质利益至上的信仰,但不能追求一元化的企业文化。

但提倡容忍多元文化,是不是就意味着公司不再需要一个可以传承的企业价值观了?按照《基业长青》的作者何林斯的研究,过去那些能够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都有一个始终坚持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明基公司的做法是,从一开始就选那些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相近的80后,并在强化这些企业价值和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针对80后的调查中,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特点,就是他们认为那些管理程序细致到位的企业,反而更能让他们留下来,工作也容易上手。对此,专家也认为公司或者应该拥有专有的资源,技术、习惯以及工作流程体系,员工身处特定流程,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外部流动性;或者应该精确设置岗位,通过过程管理保留产品开发的全部文稿,以及客户开发的全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到传统的控制老路。

 

发动参与,激发创造力

留白式管理好处多

一个70中层的80后管理秘籍

一、针对狂妄的员工:

曾有个新来的员工,挺聪明。我便吹嘘他很厉害,专门培养提高他的技术专长,三四个月他就成长起来了,大家也肯定了他的技能。于是,我提拔他做了个小干部,领导一个小组的工作。不想,他开始不尊重我了,显得有些狂妄。因为公司的项目比较多,我就派给他他所不会的任务。面对这个新的工种,该员工水平明显不行,作品质量不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积极性也明显受挫。于是我鼓励他要加把劲,几个月后再调他回原来岗位,他就不狂妄了。

二、针对自我、“独”的员工:

我告诉有这种特性的员工:今天你的任务就是教这几个人工作,你的贴图很好,我要求你跟大家共享,命令你教给大家。你想把好的技术藏起来,那没关系。我是技术专家,你用时多少完成的东西我有数。你先规划个大纲,今天几个步骤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把工作尽可能的细化例如把一个问题分解成10个。跟你学的员工学完要作报告,针对每个原因责任到户。你能做出来,别人做不出来,一找原因就知道你教没教。

三、针对有创新精神的员工:

一是让他有机会学习,让他做的东西有挑战性。例如画角色的,每一个步骤我都夸奖他,不能批评他,一批评可能就真不行了,他们抗打击能力比较弱。我给他树立很高的标准并鼓励他。有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孩子,水平一般,逼迫她1个多月就达到了国际标准。

四、针对责任心不强的员工:

80后通常对加班很反感,所以我们尽量不加班。我们有专门的软件统计作品时间,例如规定4天时间做一个恐龙模型,要求准确率百分百,并满足10多万个多边形数目。如此规定好任务与合理时间后,若完不成周六或周日补工时。

五、针对不负责任的员工:

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却不按时完成工作,如果他做了80%我便不承认是80%,我就说是60%,我不在乎他是不是知道我是故意“整人”。剩下的40%我找别人(工资高的人)帮他做,从他工资中扣钱给接手的人,扣的会比较多。下次找机会我再交给他一个任务,告诉他很重要,其实可能不重要。并且说这次会把上次他的损失补回来,他通常就会认真了。如果还是完不成,那就是他的坏毛病深入骨髓了,这样骨子里不负责任的人就不要了。

六、针对“个性强”的员工:

公司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流程,每一个任务都要根据公司提供的方法做模型。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方法比公司现行方法好,并且证实可行,有相应奖金。不遵守还是用自己的方法,阻碍了工作进程就要按损失的时间扣工资。

七、针对“跳槽”的员工:

我们现在是软件控制下的流程化管理,任何一个底层员工流失对公司来说都没什么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公司的80后是很好相处的一批年轻人,他们很单纯也还不会玩心眼。很爱学习先进技术,最大的奢侈消费就在个人电脑升级上,这也是和我们职业有关系。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服从命令并不难,要沟通,打开天窗说亮话,不顺耳的话也要听进去,绝不打击报复。要宽容,小事不计较,不跟他们“摔脸子”。

当然这一切一切的施行,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的老板充分放权。.

《世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