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过的一句话的典故


  在去年(2006),我爸妈从我这回去时,我爸腿伤未愈,我妈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三餐的安排自不用说,洗脸、洗脚都是精细到细微处,以至于小伙子都感动得不得了。一次姑娘在埋头给他洗脚时,爸说:“真是谢谢你”!我见我妈抬起头来,仰头对爸说:“你以前照顾了我啊”!我妈是一个很富情感的人,说这话时竟然激动得有点硬噎。

  我妈说的“以前照顾我”是有典故的,这得从我妈结婚的时候说起。

  我估计,她可能是中国最早一代“小皇帝”、“小公主”一族了。姑娘虽是大家闺秀出身,从小针黹浆洗从来就没动过手。象他们那一辈人,做做布鞋,补补衣服,应是应有的“女工”技能,但是我妈一应不会。

  我外婆是一个既知书达理,又极精细的人。补的衣服非常的精致,有的地方破得小了,她还会织补,用与衣服相配的细线织着,不是很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出一点“破绽”来。而我妈则完全相反,做什么都是五大三粗的。因此,据我妈说,她结婚的时候,有人就笑她:“你看你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得了”!

  文革时期,草包的折腾,不论是工人农民都非常贫困。因此,衣服破了都是要补了再穿的。那时,我们的衣服破了,我妈拿了翻过来,倒过去,就是无从下手。最后,往往是在外面巴一块大布,用粗线缝了算事。那时候,衣服都是棉布,一点也不结实,因此,往往衣服从前面看好好的,而一转身,后面的两块大补巴,就象两个熊猫的两只眼睛,极显眼,也极叫人难为情。因此,小时候,我也记不清为此找我妈哭闹过多少次。

  更坏事的是,针线活不会,连做饭也不会。我妈曾不止一次讲起她刚结婚不久,她煮一锅饭,结果是下面的锅底已经烧焦了,上面却没熟。她于是马上把一锅饭倒掉,然后重煮。那时候,多穷啊,整整一锅饭是多么钤贵!可是再煮,却又是水干了,饭却还是没熟。眼看着小伙子就快下班了。于是,姑娘急得直哭。

  说起来,我妈真有点憨。这稀里糊涂的姑娘,似乎还真没有煮饭的天赋。在我的记忆中,即使是到我们都长大到读书的时候,她的煮饭技巧并没多少长劲。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吃的饭,要么是给烧糊了:这个我们小孩们很欢迎,都争着吃锅巴呢;要么水放多了,饭熟了都是稀稀的。我还记得在我家一起吃饭时,常常有这样的场景:我小伙子爸爸在教道:“饭做成什么样就好呢,要是一粒一粒才好吃”。而我姑娘妈妈则搪塞道:“小孩子吃稀一点,对身体好”!

  我妈这个窘境,似乎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饭煲时代,才有所改观。但是,做菜似乎是一把好手。她做菜有个特点,那就是咸。感觉盐放得很重,后来有了味精,味精也放得很重。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姑娘煮的呈兰色的长豆角最后吃的那点汁:咸得有点涩,而泡在饭里,和着碗底剩下的豆角子,那真是叫人吃得啪啪响的美餐。再就是做鱼做得极到位,不管是煎、炸还是蒸,都极可口。这我已经说过,我家小伙子爸爸是一个钓鱼的好手,这给了姑娘更多的锻炼机会。

  那时候,在社会上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观念。但在城镇而言,家里的小孩一男一女,往往还是令人羡慕的。据我妈说,当生了我大哥的时候,我妈下决心一定要生个女儿,结果却是一连四个却全都是儿子。这令她非常气愤。现在想来,也许正是象她这样粗枝大叶的人,命中注定只能生五大三粗的儿子,而永远也生不了娟秀、可爱的女儿吧。

  我妈不会做饭,可想而知刚结婚的时候窘境。据我妈说,小伙子当时还是在铁路做扳道工,人家是家属往车站送饭,扳道房有炉子,小伙子则是煮了饭,然后急急地送回来给我妈吃。生怕她不会做饭,在家里饿着了,或是吃不饱。这就是我妈说的“以前照顾我”的典故。

  想来,这对几十年的老夫妻,小俩口经常打打闹闹的。不看平时普普通通,粗茶淡饭,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的。几十年过去了,而一些生活细节却还真的铭刻在他们心里。我妈从以前不会做饭,到后来主持一家的饮食,几十年的举案齐眉的辛勤服侍,几十年媳妇熬成婆,却仍是每天辛勤不辍。但是,尽管如此,几十年前小伙子送饭的往事,都不能从姑娘心里得到丝毫的消减或是抵消。所谓夫妻之情,夫妻之恩,可能就是表现在这些细节里面吧。

  这种情感,真是想起来都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