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的爆炸式增长留隐患


    市场行情火爆,基民数量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

    中登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八月份基金新增开户数达到511.8万,再创历史新高,该数据也较七月份基金新增开户数增长了5倍。基金半年报数据表明,56家基金公司旗下323只开放式基金合计总份额达到1.1154万亿份,其中个人投资者共持有9914.22万份,持有比例达到88.50%,较去年末增加了13.99个百分点;而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则从25.49%下降到11.50%。

    特别是在近期,基民像是犯了“饥渴症”一般。无论是新发基金、还是分拆、或者是老基金打开申购,均被基民“抢购”一空。原定的时间周期基本上成为了摆设,涉股基金几乎都是当日售罄。华夏复兴基金是一只创新型基金,申购第一天的上午就超过了规模的上限,将不得不启动比例配售机制,以至于华夏基金公司在其网站上登出了一封“劝退信”,与基金发行的低迷期相比,确实罕见。

    如果说华夏复兴基金是因为规模太小才导致半天时间即告售罄的话,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也出现这一景象,则更说明当前基民对于基金的热衷程度。

    显然,基金再一次掀起热潮,与自七月份以来基金重仓股的良好表现有关。“5.30”之后,原先狂热的低价股、题材股犹如被霜打了的茄子,欲振无力。低价股遭到市场的抛弃,而权重股、蓝筹股则大行其道。如果说上半年是低价股行情的话,那么下半年则无疑是权重股、蓝筹股的天下。

    借助于权重股、蓝筹股的大幅上涨,基金一扫上半年的阴霾,基金净值也随着股价的上涨而水涨船高。事实上,证券市场更讲究“胜者为王败者寇”的逻辑,赚钱才是硬道理。而基金以其净值的增长为基民提供了很好的回报,也让投资者看到,基金至少比一般的投资者更能准确地把握市场与行情的走势。也正是由于基金的赚钱效应,才有越来越多的场外资金纷纷加盟,才会有诸多股民变身为基民。

    大力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一直是监管层的意愿。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作为机构投资者,基金规模的扩大,对于稳定市场、防止股指的大起大落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等于说,基金在任何时候的跨越式发展能回避其不利的一面。

    就像今年上半年低价股行情所透视出的散户时代一样,如今基金也进入了散户时代。机构投资者在基金份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中小投资者则大幅攀升。如同散户时代的股市,由于没有一支稳定市场的力量,股价的暴涨暴跌成为“常态”,股指的巨幅震荡也时常发生。

    当前市场行情火爆,基民购买基金时趋之若鹜,而一旦大盘出现调整,基金净值下跌,诸多对股票、基金知识一无所知的投资者的赎回将对市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在预料之中,那么,到时候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基金,整个市场也将为那些非理性基民埋单将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证券市场需要稳定的投资者队伍,包括股民与基民。各类资金的大举入市,在为市场带来巨量资金的同时,其实也为市场带来了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如果被放大,其后果将不容设想。

    另一方面,目前股指处于高位,基民的爆炸式增长,也为基金进行价值投资制造了难题。由于基金契约的限制,新发基金均有一定的建仓期,即使是大盘处在高位,同样要进行建仓,而基金一般都是选择权重股或蓝筹股,这又为指数的上升从而制造市场的虚假繁荣提供了条件。另外,还将导致市场风险越积越大,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存在非常不利的一面。

    笔者以为,监管层应该有节制性的发展基金,而基民在购买基金时同样不能失去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