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谁能拒绝?



  一

  诺贝尔,“烈性炸药之父”。其父在实验中被炸死,其兄也被炸死,本人被烈性炸药炸得血肉模糊,仍未放弃事业,并终身未娶。

  这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啊?

  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年级上册里,有一篇课文叫《最后的辉煌》。

  儿子提醒我,说写诺贝尔的这篇文章在第二十一课。

  关于诺贝尔,这个名字,已经不再陌生了。华银园的幼儿园门口,就刻有诺贝尔的大大的闪亮的名字。

  诺贝尔这位传奇人物,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立下了“诺贝尔奖”。总共五项: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

  我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查到了一些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料。

  吸引我的,不是获了诺贝奖的人,而是获了奖拒领诺贝尔奖的人!

  这正合吾意。能拒绝诺贝尔奖的是些什么人?这勾起了我的好奇。

  我也喜欢拒绝。我的新浪博客上的浏览规则,写得工工整整,有三十二个字:话不投机,拒之千里.言不动情,绝之万里.词不达意,焚之稿里.人不追思,弃之海里.我特意用红字,进行了标明。

  当然,我有这个自知之明。我自知,我离诺贝尔奖离得可远了。我想都没想过。我只是觉得真巧。这世界真小。我的思想,总能与某些人的不谋而合。

  这是令我开心的最大秘诀。陶渊明的那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用在我身上,真是一点不假。

  诺贝尔文学奖,谁能拒领?2

  萨特(法国哲学家)



  萧伯纳(英国戏剧家)


  二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一,便是萧伯纳。英国的戏剧家。我能记得的,只有他的戏剧作品《真相毕露》。还有他的著名悲剧《圣女贞德》。

  萧伯纳,我已在我的博客上谈到过他。只是没有细谈。

  萧为何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很简单,因为萧伯纳不看重名利。他是一个幽默、正直、淡泊、明志的人。当192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他又说:‘这件事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

  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已是70高龄的老翁了。

  1911年,萧伯纳已经被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诗人莫雷伊所推荐,成为19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常任秘书威尔逊博士对萧没有好感,指他‘大会诡辩、无情、不文雅’,排斥了他。

  1921年,他又被一批瑞典学者提名,可是,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将他列在高尔斯华绥等人之后的第三位,结果那年度他又没有获奖。

  1923年,萧伯纳唯一著名的悲剧《圣女贞德》问世,轰动了欧洲文坛,并在英、法、德、瑞典等国一再搬上舞台。一年后,他再度被提名,这一次,他终于获奖。萧伯纳领了奖状,但只把它挂在别墅墙上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至于6,500英镑的奖金,他就用来建立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后起的作家。

  其二,便是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写过〈日瓦戈医生〉的。我儿子知道。我儿子对我读过的书,有时比我记得还清楚。哪一本书,哪一面,什么人物,哪个国家,代表作,他记得可清楚了。我写博的时候,不记得了,便要询问我的我十一岁的儿子。

  其三,便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这个人,太熟悉了。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选手,一口一个萨特,你不想记住都不行。

  萨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

  “一切都毫无道理,这花园,这城市,以及我自己。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你反胃,晕头转向,这就是”恶心“”。这是萨特的长篇《恶心》里的头一句话。

  "毫无道理"这个词,我太敏感了.记得自从梨花体诗人用过一个"毫无疑问"之后,博客日报的葛孚学和李宏志,就开始竞相引用.一时间,洛阳纸贵,变成了博客日报地盘发热"房价"飙升."毫无道理"到"毫无疑问",转眼之间,由一个哲学家的小说词语变成了一个2007年的博客日报流行语.

  我对萨特的作品比较感兴趣。

  光看名字,都挺有意思。1943年,他的《存在与虚无》,宣扬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存在主义,存在就是合理,语言就是存在,语言是第一性的。我的天。“存在”二字,含义太多了。

  他的剧本有《群蝇》,一群苍蝇,哈。《密室》,秘密的教室。《肮脏的手》,手指甲没剪,当然脏了。《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活着的人那么多,当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了。《恭顺的妓女》,妓女当然得听话了。不听话,人家不给你钱。

  1964年,当萨特发表了别具特色的自传《文字生涯》后,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由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这位具有奇异思想的作家,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即刻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声明,拒绝接受此项桂冠。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已经“随风而去”,只有“未来在吸引他”。

  在萨特拒领诺贝尔奖的声明中,还有一段话颇令人费解,他提到了1958年第一位拒领的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他认为把奖项颁给一部在国内禁止而在国外发行的作品,是非正常行为。对《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萧洛霍夫未能获奖感到遗憾。这个声明含蓄地表达了萨特对诺贝尔文学奖评价标准的指责。

  萧洛霍夫最终也评到了诺贝尔奖。当然,他的作品,我也读到过。记得张海迪最喜欢这位苏联作家了。我还听过,很多很多的苏联歌曲。以此来体会这位作家的作品。

  话再说回来,我终于找到了“声明”一词给我的感觉。

  原来,写“声明”的人,大有人在啊。

  我在博客日报亲手删掉的那个‘声明“还在,人证物证全在。我保存得好好的呢。

 

  三

  还有一个写了“声明”的人,是一个女作家。她叫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我是在人民网上看到的。

  这也是一个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不过,她是女作家!是女的!

  拒绝的时间发生在三年前。2004年10月7日!正是我刚刚离婚的那段日子。终于想起来了。

  2004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理由是:“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在得知自己已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后,耶利内克并未如人们意料的那样激动。相反,她发表声明,正式宣布自己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

  她罗列了两条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

  耶利内克说,在得知荣获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耶利内克并不认为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奥地利的花环”,她与政府仍保持着距离。

  尽管没有更多的细节披露耶利内克拒领诺贝尔奖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耶利内克与当年萨特拒绝这一奖项有着相似的理由。只是,耶利内克能否拒绝到底,尚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