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简评:(http://www.chinavalue.net/NewsDig/NewsDig.aspx?DigId=5136)
行业集中度较低,“专家”包打天下,不重视协同作战,基本上处于一种散兵游泳式的无序状态。本土咨询机构规模在50人以下的占97%,50至300人的占2.34%,员工数在300人以上的仅占全部咨询机构的0.11%,规模上的制约让本土咨询公司面对一些综合性的大项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问题确实如作者所说,问题很多,比如散兵游泳式的业态,我正在协助深圳管理咨询行业协会搭建一个专家团队,价值中国也有条件这样做,以局部形成协同式的咨询模式,使价值中国实现中国价值。
当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但如不尝试,又如何去实现专家的价值呢?
郎鸣镝对原文简评:
我不同意作者的意见。策划是咨询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决策咨询,与管理咨询既有明确区别,也有必然联系。
策划业有很多不良表现,但不能磨灭策划的本质。
目前,咨询业的结构划分,意见尚不能统一,但基本上可以分为民事咨询、社会专业咨询、科技咨询和经济咨询;其中经济咨询中包含经济信息咨询、企业顾问咨询和经济政策研究;其中企业顾问咨询中大致包含企业决策咨询、管理咨询和咨询技术服务三类,策划就归属决策咨询范畴,和管理咨询同属企业顾问咨询业的不同分支。
目前咨询业的最大问题,不在咨询业的本身,而是在国家未在产业名录中给咨询业一个名分和地位,就像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私生子。商务策划业的核心理论源自中国,并非哈佛(虽然哈佛给出了策划的公认定义),那么中国策划业就像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私生亲子;而管理咨询业的核心理论基础确实源自西方,但在国家产业名录中也没能列出,同样也没名分。咨询业要想发展,这个问题就是第一问题。
网友对上条评论的回复:
我认为
郎鸣镝对网友上条回复的回复:
国家给不给一个行业名义,不是这个行业中企业经营的好坏的理由。这个观点我赞同。
但现在没有行业准入标准,也不适合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因为这个行业还太脆弱,适宜给出一定的扶植政策。自身建设是根本,这永远都是对的。但咨询行业在经济活动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且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或在普遍的认识上有一定的错位,这需要官方给出正面的推动。
是否在产业名录中列出,只是一个形式,是我表述这个问题的一种说辞,这只是一个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不能被企业和民众普遍认识到的行业的发展,如果能从政策上给一定的扶持,使这个行业快速地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是有利于这个行业成熟的。而目前的状况,根本就谈不上充分竞争,也就是说我国咨询业的有效需求,还不能使咨询业整体称之为一个行业,这可以从咨询业企业死亡率、投资回收期平均值、以及应有的交易规则与大多数企业主观交易规则的差距上,看出咨询业整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咨询业发展所需环境的差距。外部的环境问题,这不是咨询业某个或多少个企业自身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阶段性的政策来推动。政府对此应该行使并执行经济规划的职能。
原文作者蔡立回复:
策划、管理咨询属于同业,我在文中有批评此前的炼金术式策划痕迹,却并无任何排斥策划之意,就像我们不满于管理咨询业本身的不足,正是出于对管理咨询业的更高期待一样。文章标题为编辑朋友所改,编辑朋友认真负责,但毕竟对这个行业缺乏了解,我本人也一时粗疏大意,因而标题给人感觉似乎是策划业误了咨询业,事实并非如此,我想,文中即可见出。
我本人早前在企业里从事过品牌和市场策划工作,目前在做咨询项目的同时也兼做策划项目,略知策划业虽名义上中国独大,但根据国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许我们能够形成共识的是:一,国内咨询模式源自于策划模式;二,现阶段,策划和管理咨询虽属同业,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二者在运作周期及涵盖范围上有所区别,也有待于在行业规范化建设的层面上进行整合;三,与管理咨询一样,策划业可能同样需要加强理性及根据性支撑;四,国内行业大多不成熟,不成熟的因素,我想,大约可以用一个坐标来呈现,即宏观机制形成和历史文化传统,就像我们常常痛惜国内企业的技不如人、学术的弊端一样。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与诸位朋友就此进一步展开理性、有益的探讨。
郎鸣镝对原文作者蔡立回复的回复:(后两段经过重新整理)
题目误解,暂且无妨,虽然致歉大可不必,但已经让我知道了您的行业责任感。更有益的是我们展开了对行业的探讨。
政府担负着经济规划的职能,而没能正常发挥,这是现实。总是表现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状况。然而,策划业是个很弱的行业,其作用不可估量,也不在抓与放的范畴。因为用“行业”一词,评价策划业太大了,应对其准确定义,建立学术机制,给出一定扶植政策。身在策划业,自身问题是永远的,新问题总会不断替代老问题,行业的发展也该如此。但比策划业自身问题更大的问题,我坚持认为当属行业名分问题。
这不能单纯靠策划业自己努力、自力更生就能解决的。因为,策划的本性,即阴谋性,不为人所见、不为人所知,是大多数策划的基本特征。而人们常见、常识的策划,也是问题最多的策划。但这样仍然不能指责策划误了谁。策划是人类发现客观规律,并为第一次如何利用规律而进行的思维行为,是与人类的产生相伴而生的。由于其普遍性,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往,以及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策划不是万能,但可能无所不及,因此人们对其无意或有意,以及这一词汇原产地在中国的原因而导致的麻木,让这一普遍行为不能成为行业性的有偿服务,是可以理解的。正是因为其阴谋性,因此在西方经济规划中,对“决策咨询”与“管理咨询”是区别对待的,多数国家对“决策咨询”业有更多的政策扶持,而对管理咨询业则实行充分市场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策划,有80%当归属咨询技术服务范畴,而不是策划应有的本色,这也是策划业乱得出名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民间资本创业热情高涨、但重复投资的现象和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都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担忧,市场竞争是必要的,但过度的竞争会造成一个民族的资源的浪费习惯,这对安居乐业和和谐社会也是无益的。策划可以让一个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尽量少走弯路,减少投资风险,这也正是决策咨询的价值所在。
美国自罗斯福之后采取的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抓的经济政策,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既要限制垄断,也要避免过度竞争。而能真正对微观经济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的,决策咨询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不包含微观的宏观,微观健康与宏观良性的关系是密切的。因此我呼吁应对策划业予以一定政策扶持,中国仅仅拥有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脑库”两家御用决策咨询机构,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尽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需求的。一方面,企业界对决策咨询的越来越多的需求,还需要一大批有专业能力的决策咨询机构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目前地方政府及企业还没能形成对决策咨询价值的正确认识,也没有掌握采购决策咨询的正确方法。这说明,既要对企业进行决策科学和科学决策的普及,又要对决策咨询行业的发展给出一定的扶持政策。
以此对话形式重新整理成文,是希望与大家就此专题进一步探讨,也为价值中国人气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