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竞争是不相信机制的


----看女足世界杯的体会

/汪华斌

在这次女足世界杯上,我们再一次领受了两种体制的碰撞;一种是私有化国家的个人机制,另一种就是我国为代表的‘举国机制’;然而可惜的是,体育竞技是不相信机制的;巴西这个几年前比中国女足差很多的国家,竟然‘个人机制’却造就了不少的世界级球星;结果我们的‘举国体制’女足遇到他们只能是大败。因为在国际化竞争中,没有机制的因素决定成败;实力与勇气是竞争的唯一因素,所以体育竞技才能成为世界人民接受的公平比赛。

同样是竞技场上,新西兰女足竟然是一群业余爱好者;她们那为国争光的勇气并不比我们女足差呀。这使我们迷惘,我们这么好的‘举国体制’竟然造就不了我们中国足球的辉煌;因为我们全国人民为这些运动员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哇,所有的培训成本全部是实报实销;而巴西球员们还要自己支付培训成本,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呀。

是啊!迄今为止我们中国足球惟一可以追寻到‘规律’的就是两个字,‘失败’。这是网络对中国足球的界定,也是我们足球的真实写照。如网络描述的那样,中国足球‘几十年来总在发生变化,如足协主席变过、主教练变过、领队变过、球员变过、战术变过、打法变过、联赛模式变过、集训方式变过等等;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同国际接轨就失败’。因为我们这些所有的疑似‘变化’实际只是形式主义的变化,而对中国足球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因为我们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而选择变化点,而不是从根本上进行系统的改变;因为中国特色的原因,使我们的足球在与国际接轨中只能是‘失败’。

体制,这个我们总说但却又不理解的词;是我们失败的借口,却没有人从中去找根源。几十年来,中国足球同样也在搞市场经济;却只是在收入水平上搞市场经济,而在投入上依然还是‘举国体制’;结果变化的是相关人员的收入奇高,而不变的依然是能力;因为我们在用大锅饭养特保儿,培养的只是脾气与娇气;体制是什么,人家西方国家早就告诉了我们;看人家巴西,人家没有‘举国体制’却培养了那么多的世界明星;他(她)们用自己的能力既为国家赚回外汇,同时也为国争光。

我们很难理解的是,什么事情一到我们这里就变质了;看我们的联赛,虽然是市场经济却又是那么难看;因为我们依然还是国有资产最靠得住,其它的人不愿意对这个无底洞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举国体制’最好;失败了是全国人民的,成功了是自己的;所以中国人喜爱体育比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体制,实际就是全国人民为自己交学费的意义。我们见到不仅体育界如此,就连我们的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也是如此;投资失败了就是交学费,而成功了却是自己摘桃子。因为我们的体制,却造就了大批‘先富起来’的人;同样因为我们的体制,却造成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因为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是我们共同承担他(她)们的风险成本;而成功的利益却是他(她)们自己独享,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也是这些人失败的‘挡箭牌’。

是啊!在我们中国,体制至少是分配不公的借口;也是我们那些‘举国体制’失败者的借口,还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无可奈何的事。既然如此,我们面对投入的失败;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失败是体制的罪过,可我们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咋不说体制呢;因为体制的缺陷使我先富起来,我希望体制继续缺陷下去。

是啊!我们处在改革的年代,的确允许失败;但我们失败的责任者,就应该承担失败的责任;因为风险原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我们尽力了,这是中国人最伤心的话;我们的投入就是要你尽心吗。另外并不是体制造成了我们的失败,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个人因素决定的;也许失败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个人的主观意识却是决定因素。比如我们的男足在亚洲杯的表现,比如我们女足与巴西队的表现;你能说这些都是偶然吗,但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偶然”呢;为什么失败总在追随我们呢。

中国人考虑自己的事多,把自己的一切都与比赛连在一起了;成功了就是为国争光,个人也就是风光无限;结果我们自己不能突破自己,也就没有踏踏实实把自己行为融合于工作或事业之中的观念;患得患失的中国人,最后真实的竞争总是失败。

我们的‘举国体制’培养出的足球在国际竞争也只是如此,那些从未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呢;它们同样是在‘举国体制’下全民培育的花朵呀,这些产业如果参与国际竞争呢;恐怕连我们足球都不如吧,因为国际化竞争是不相信机制;它完全是实力的竞争。我们那些从不参与国际竞争的英雄们,你们有勇气或有能力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吗;如果我们真的是培育国际一流人才的国家,我们的‘举国体制’也是一种好机制呀;就怕培养了阿斗式的英雄,那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