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科书改革的一点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教科书制度。全国只有一套课程计划、一套教材。

我们从小学到大的教科书都是规定好了的版本,很少有改动的地方,现在仔细品味发现内容很呆滞,没有一种自由、鲜活的思想跳跃,显得单调、死气沉沉的。国家、学校都已经为我们这些国家未来的栋梁早已选好了教材就只用学习好教科书就好了,这是我从小到大就被灌输的理念。我们从来都没有机会没有资格来选择课本!我们从小就被驯得服服帖帖,只管接收,不管反思,不懂反抗,只是一味地接受这些强加给我们的思维定式。我们成了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良民”!也许是这种体制问题导致了我们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我怎么总感觉我们的思想被钳制、控制了呢?难道真是这样吗?

自从上了大学后,自己虽然还是不能有选择教科书的权利,但有很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阅读很多书籍,知道我们不能呆板地学习一种书籍,我们应该视野开阔地去接受诸多学者的理论,并培养自己独立的思想。但是在中国,在升入大学前的十二年受教育的生涯里,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读死书、死考试几乎剥夺了年轻孩子们的所有时间与精力,培养出来的所谓“精英”大多是“高分低能”型的。这是完全没用的!

我们广大学子才是学校、国家教育的消费者,“消费者是上帝”,我们有权、完全有权利来选择学习各种对我们有益的教科书,教育体制没权利剥夺我们思想的自由,也没权利和资格剥夺我们的课余时间和全部精力。我们不需要压迫式地学习,不能当学习的机器!这样我们国家才可能得到很多人才。现代国际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需要正视这一问题并深刻改革教育体制等弊端,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使我们年轻一代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历史教科书在我国一直是很敏感的话题,历史教科书的选用都是经过国家层层严审才批准的。知道历史是非常严谨、神圣的学科,但掌握过严,重视过度,是不是会产生反作用呢?

看看欧洲的很多国家,他们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多版本,由市场决定其生存,与此同时,教学呈多元化地发展,结果是这些国家学生们的思想都很活跃、自由、发散。

现在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在进行改革。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持人,朱汉国说:“迄今为止,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教材有4种,即人民出版社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4种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关系,选择权下到了地方,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较少,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较多。通过市场的竞争,对教材形成优化选择。”(摘自〈南方周末〉2007913日:“教育D27版”—〈历史教科书进入新阶段——专访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通过朱汉国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历史教科书可以不用国家严格规定使用哪一个版本,选择权也下放到了地方,而且也出现了各版本之间的市场竞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好的开始,希望能出现更多好现象,希望深入改革能够成功,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能够根除,我们年轻学子们的思想都能够自由畅快、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