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夜(二则)


中秋月夜(二则)
2007年9月23日星期日,农历八月十三日


中秋•赋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刘禹锡

临江而望,窗外,一边是嘉陵江,蜿蜒、狭长,一边是民主湖,寂静、弯弯。中秋的前夜,月如新生,月光皎洁。月的清辉,弥漫于初夜,在校园霓虹灯下也一样熠熠发光。秀林净水,薄雾如洗。民主湖的荷塘,荷叶正在枯萎,三五朵残留的荷花,在月的挥洒之下,显得婆娑。中秋之杜月,光洁而圆润,虽悬乎广袤天空,但其静谧楚楚,犹在冰之心头一隅,咫尺可得。遂,想怀抱圆月,酣眠今夕。

月宫婵娥,千年不老。我奔跑,渴望追上月亮上升的轻盈与飘零。月怜悯我,牵我飘飞。秋风徐徐中,桂花飘香,不知身临何境。恍恍惚惚似已身处广寒宫。丽人欲隐,我惊慌欲叫,嫦娥冲我回眸微笑。似在问,君在人尘可有长进?其兰心慧质、婀娜多姿、皓齿唇香,让人流连与仓皇。我自羞惭,无以对言。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磁器口中,著书立论、督促学子之余,能倾心对饮、畅抒情怀,人生足也。我向往。

月夜下,思群广场上时刻有人在奔驰,这就是生命在于运动;飞跃的身影打破了月夜的沉默与孤寂,这就是坚强。即使心扉有痛,但也要挺胸抬头,眼睛不能迷途,神情不要迷惘。倘若物是人非,沧海如何桑田?

天空开阔,令人神往;只要有希望,月影就不会苍白。明月千里,天下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沐浴在它那柔美的光辉里。




中秋•怀念家乡


中秋又到了。中秋之前,月亮慢慢在变圆。记忆中的中秋节总是最有人情味、富有诗情画意的,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当日暮月升时分,我常常推开办公室窗户往民主湖呆呆地望上很久,却似乎总也看不够。月亮里好像有人与我对话、谈心,寄托着我的幸福、哀愁、快乐和忧伤。不过,虽然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坐在家乡空旷的院落里或密密的树林下赏月,与站在城市耸立的高楼上望月相比,那是别样的感觉。

我的中秋佳节18岁之前是在赣西南的家乡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过中秋的情景今天依旧历历在目,我对天上那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也依然存在一份观赏和一份遐想。记得小时侯的中秋总是一家人齐齐的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共赏明月。那时候我伯父也在。小时侯家里很穷,吃月饼虽不是件奢侈的事,但也不多见,还没到中秋节就很盼望着,每天掰着手指、数着中秋佳节来临的日子。后来上大学出来读书,城里的月光没有家乡的皎洁。于我,那怕到了今天,我依然还没走出故乡的中秋,自然也就没有走出故乡的明月。因为离乡背井的使然,父母不在身边,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对中秋多了一份沧桑的感觉。

我是在农村中长大的。那是典型山村水乡,村中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中秋节过得异常隆重。每到农历八月,还没到中秋,便能早早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秋团圆的节日气氛。

似乎离中秋还远着呢,家家就都已经储备月饼了,或者买的、或者自己家做的。我父亲是糕点师出身,做月饼是他的细活,我爸爸做的月饼是很好吃的。不过现如今的月饼样式很多也很精致,到城里各大商场上去看,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离开家乡这么些年,我尝过各种各样的月饼,但我心里牵挂着和惦记的,还是小时候家里并不昂贵、也不精致的月饼。八月里还有桂花香,每到八月桂花就次第开放,桂花浓郁的香气弥漫在乡间里,沁人心脾。

中秋节在我的家乡是隆重的,也是传统的,和除夕、大年、元宵节、端午节一样,人们非常重视。其实想起来,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跟团圆、跟思念有关,中秋节犹甚。

在我的家乡,八月十五那天过节的高潮是在傍晚的晚餐和晚上祭月上。八月十五的早上清早起来,当家的父母会向我们的祖先以及天南海北各路神仙祭祀一番,又是烧香、又是打爆竹、又是敬斋饭的,忙个不停。上午,里里外外打扫,拾掇拾掇,家庭成员分工明确,有的上街买菜,有的炒花生瓜子、杀柚子,有的伺候田间、菜园和牲畜。中午饭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晚餐。晚餐是很隆重的,所以吃的喝的也要准备许久,几乎要一个下午。我记得我们村那一带都是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放鞭炮吃晚饭。约莫七八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是要开始祭月了。孩子们自然是最幸福最愉快的了,他们每家每户地去串门,看自己家和别人家的祭月过程。在祭月的整个过程中,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炒花生、吃柚子等,是必须做的。

中秋的晚上,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爸爸妈妈就会把方桌或条凳搬到大门外,正对着大门中央,上面供着一盏灯或两根蜡烛、一盘月饼、一碟花生、几个柚子、一盘青色的橘子、一碟瓜子、一盘苹果,……,每家每户都差不多是这些供品,都是些时令水果和小吃。大门外的地上,会插上烟雾缭缭的香,当然正式祭月之前还要打上一挂爆竹。祭月就是拜月的,月饼是献给月亮的,但同样也是庆祝我们秋天的收获。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祭月其实是表达一种对上天的感恩之情,即感谢上苍给予我们的恩赐,感谢上天今年给予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月的仪式很隆重而又简单,我们都很虔诚。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既有思想,也有行为。八月十五晚上的拜月,我以为,感恩之情要远大于祈祷或迷信的成分。今天,每逢中秋节,我就常常想起我的家乡祭月的那一幕,我觉得,它不仅带我伟大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也让我从小就怀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城市里上大学、以及毕业后在城市里工作,离家很远,工作很忙。每年的中秋节我都没能回到家乡的山村,去看看父母,看望我的乡亲、我的姐妹。我每次打电话回家,爸爸妈妈絮絮叨叨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那也已为人父的儿子:要注意身体,不要着凉了,要好好工作,生病了要去看医生,不要苛刻自己,过节了买点好的吃的……。什么叫“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就是。我似乎真正理解了这内涵了。为人父母的真正要的不是自己有多富贵,而是子女的健康和平安;为人儿女的真正意义也不是要带给父母多大的财富,而是一点关心、一个问候、一个自豪感。想到每年的中秋节,我都是让我的父母孤单地过,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生活就是这样无奈。我能做的,只有力求让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让他们少为我操点心,让他们自豪。

山城重庆的月亮是少见的,即使一年中难得见的那么几回,也总是寂寞地升起,在冷寂的高楼大厦中滑过、成为霓虹灯下可有可无的点缀,最后在没人在意的孤寂中孤独地落下。如果不是少数好事者去想象,如果没有天真无邪的孩子去在意,月亮是不会给城里人留下什么痕迹的。就连中秋节、甚至春节,在西方节日的喧嚣和掩盖下,都成了形式、成了过客,冷寂地来、又孤寂地过去。我总有些郁郁,我学不会城里的那些现代思潮,我也不想迷失掉自己。我想,我的这个样子,大概与家乡、以及我心中的月亮有关吧。

我脑海中的这一轮月儿,越来越圆了。望月思情,我想念家乡的桂香和明月,我想念我的父母。月呀,请捎上我的惦念、我的牵挂,祝福我爱的亲人们都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