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月饼可以拯救传统文化


新语

今天是中秋节,总觉得要写点什么,但是坐在电脑前,却总也下不了手。忽然想去年初的时候曾经写过的文章,于是,新瓶装旧酒:加个头,加个尾来充个数。见笑了!

最近,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专家们在呼吁拯救传统文化。但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却让我如坠云雾之中。日前,看到x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抢救传统文化不应忽视原物》,便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文章从北京的点心店稻香村新近推出的京八件点心盒一事入手,对光大传统文化进行了论证:目前在对待传统文化得问题上,国人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非常重视记录,如进行文化遗产申报,通过建立数据库以文献、影像等方式抢救传统文化,却忽视了原物的保护呵传承。明显的,这位老兄把京八件当作传承传统文化的原物载体了。

北京稻香村新近推出的“京八件”点心盒,无非就是推销点心的一种方式。而把京八件说成是一种传统文化,还要把京八件当作“传承”的一个载体。这种观点让我等看着新鲜。联想到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似乎也总是在追求吃些什么,比如过年做年糕,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甚至最近一段连冬至吃饺子,夏至吃面,腊月初八喝稀粥等等都落实到了媒体宣传得议事日程上了。看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传到现在也就剩下点吃货了。

无独有偶,最近,又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主播,对设在故宫内得星巴克咖啡大加非议,甚至扬言要向星巴克的总裁发出抗议书,“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这位做秀主播此举的理由是:作为西方一种符号的星巴克,在故宫这样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地方出现,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糟蹋”。其实,成为西方一种符号的不是星巴克,而是星巴克里卖的东西――-咖啡。看来,这位主播也是把文化的理念理解为吃(喝)了,所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就表现在了这喝上:在传统文化代表的故宫里,大家应该都喝大碗茶,怎么能卖咖啡呢?

不过,星巴克被赶出了故宫,但是故宫的咖啡依然在卖,只不过挂着“故宫”的招牌了。不知挂着故宫招牌的咖啡是不是与星巴克咖啡的味道有何不同,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故宫咖啡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了?

一杯咖啡就能侮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难免有些耸人听闻得味道。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脆弱的话,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概也就没有必要来传承了。而不论是粽子、饺子,还是京八件,腊八粥,更是在麦当劳、肯德鸡等洋快餐大肆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风光。

唯独中秋节的月饼,在经历了冠生园陈年老馅和稻香村变质月饼的“洗礼”后,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原物载体了。如今的月饼卖得越来越红火:从原来的五仁枣泥月饼,发展到了鲍鱼鱼翅月饼,今年又推出了纯金的月饼。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推向了极至。

难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剩下这点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