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原文摘:男子欲带女友回家 怕丢面子汇2000元令母亲美容
前天,开发区松岚街丽莎美容院来了一位客人:“脸上皱纹很多,衣着也不是特别讲究,一打听,原来是开发区某小区的清洁工。”美容院的一位王姓女员工向记者表示,“但人家还真就是来美容的,说是要美容给未来的儿媳妇看。”
他的儿子攀了高枝,大学时谈了一个女友,家境特别好,毕业以后在女方的帮助下,留在沈阳工作。儿子想把女友带来给她看看,可是女友的母亲保养得特别好,儿子怕自己的母亲在未来儿媳妇面前丢面子,就打电话来让母亲去美容,买时尚点的衣服,做时尚点的发型,并给母亲邮来2000元钱。这不,国庆节快到了,儿子快带女友来了,这位母亲特意拿出时间来,想装扮一下自己,以此来满足儿子的愿望。”
评论:令人心寒的儿嫌母丑
中国有句老话,叫“儿不嫌母丑”。父母长什么样,不是儿女能够决定的,做这种选择不可能,也毫无意义。再说,父母的相貌和儿女的出息之间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父母的相貌又影响了孩子的什么面子了呢?我们经常从电视上看到,很多风光无限的大明星,父母都非常地平常;而很多风姿绰约的公众人物,却未必有同样光鲜的儿女,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某对才貌双全的明星夫妇,却生了一个免唇的女儿。
这位男子无知得可笑又可悲。他母亲相貌平常,他在女朋友面前就没有面子了吗?看到他母亲为了让儿子高兴,不得不跑去做美容的时候,我真感慨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看到太多的父母们,在儿女面前用委屈求全来维持亲情关系,我想:我们的父母们何时能明白,自尊自爱在家里和家外同样的重要呢?
海涌时评:涌泉之恩的老师和滴水不报的学生
新民网原文摘:退休教师抵押房子为学生担保贷款 学生毕业失踪
今年72岁的饶得心是邵武市下沙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2002年初,学生吴明(化名)的父亲来到饶得心家里。他告诉饶老师,因为生意失败,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可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儿子马上要开学了,他不希望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
“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挺痛心的。吴明这个孩子很聪明,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尽管饶得心仅仅在吴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过他一年。但对吴明,饶得心一直都比较关心。出于爱惜,他经常奖给吴明一些纸笔和参考书,表示鼓励。吴明小学毕业后,饶老师也会经常向家长了解他的学习情况。2000年,吴明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某大学医学系的本科硕士连读班。
2002年2月1日,在邵武市城关农村信用社新村分社,吴明、饶老师与信用社签订了《抵押借款合同》。合同约定,饶得心以房产抵押担保,信用社向吴明发放贷款2万元,用于交学费。借款期限至2003年1月1日,月利率为千分之七点二。逾期还款按日万分之三支付利息。
2003年11月初的一天,饶得心突然收到一张法院送来的传票。他一打听才知道,一年多来,吴明家没有按照贷款协议中的约定向银行还款。信用社在无法追款的情况下把吴明和他告上了法庭。
2003年11月11日,邵武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由于吴明在贷款到期后未及时还款,邵武市城关农村信用社新村分社有权依法将饶得心所有的房屋变卖,并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2004年6月,法院发布公告,要求饶得心一家于同年7月底搬出住房,法院将依法进行拍卖。
而此时,吴明一家人已经搬离了邵武。无奈之下,饶得心夫妇给法院和信用社写信,说明自己的遭遇和境况。几经协调,信用社同意以逐月代扣饶得心工资500元的形式来还贷。
评:涌泉之恩为何滴水不报?
如果是几年以前,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会落泪的,现在不会了,因为这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
最近,我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有人呼吁,我们国家应该倡导慈善文化,而淡漠感恩文化。作者说他每年用一个月的工资来捐赠,而从来不考虑受捐赠者的反应,捐完之后就过去了。这种观点潇洒中透着无奈。
捐赠之后,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忘恩负义的和心存感激的。在捐赠之前,没有办法做区别鉴定,也没有办法事先预测。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又非常需要善良人的善举来帮困助弱,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施恩者向受恩者妥协。既然让受恩者感恩可能做不到,施恩者就想开一点吧。
在此,我想到了民间一句非常类似的话,那是父母们说的:“要想好,老做小”。也就是说,子女大了,不照顾父母,父母只能继续为子女做事情,来求得家里的太平。那种主张慈善文化大于感恩文化的人就是这种心理:受恩者如果不计感恩,施恩者就不要计较了吧。
然而,如果真这样的话,施恩者还有没有施恩的愿望和施恩的动力了呢?中国有句老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现象。如果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做不到的话,涌泉之恩、滴水相报是最起码的要求吧?
海涌时评:把我们的中秋等佳节推为世界品牌
新民网原文摘:20多名在京外国人着汉服体验“汉式中秋节”
9月24日,北京世界公园举办“穿汉服,吟古诗,吃月饼,赏明月,庆中秋”活动,20多名在京工作学习的外国人身穿汉服,亲身体验中国古代的拜礼、饮酒礼、揖让礼、射礼等传统礼仪。世界公园的外籍演员们还用汉语朗诵了李白和王维的诗句。
评论:中秋节,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文化盛宴
这篇报道让我们首先想到了一句话,就是现在经常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有太多的节日,具有深厚饱满的文化含义。除了现在影响越来越大的春节之外,还有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既有历史传说相映衬,又有特定饮食饱口福,还有一系列的仪式相配合,有着非常好的文化基础和民俗风情。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被深深地吸引。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些投入,做一些包装,做一些宣传,做一些推广,把我们的传统佳节包装成中华系列品牌节日,推向世界呢?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挖掘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旅游亮点,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完全可以在国家的倡导下,从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可以把每一个节日打造成一道绚丽多姿的中国节日大餐,吸引国际关注;让每一个节日,成为一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让中国人更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外国人被我们的传统节日所吸引、所陶醉。
这是一项环保的大产业,这是中华文化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