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于感官刺激的价值理念激荡


超越于感官刺激的价值理念激荡

 

《论语》管理解读·第七章

 

第十四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在中国文化史上,对于孔夫子闻《韶》乐后的“三月不知肉味”,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夸张的说法,不必“较真”。另一种则不然,认为他老人家是真“不知肉味”。

本人倾向于后者,那种听到美妙音乐后久久沉浸其中的经历,吾亦有之,所以对此深有同感。但就孔夫子的真实感受而言,我想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肉香了,而是说那种肉香同这种《韶》乐之美、之“香”不可比拟;这种肉香仅仅是一种化学的、物质刺激感官生出的美好的味道,而孔夫子欣赏《韶》乐获得之“乐”味乃指他进入一种别人没法想像的,简直是“酷毙”了的一种深深触及灵魂的乐感之美妙。这种“酷毙”了的美妙意境是他终生为之奋斗不已的一种人生价值追求的艺术体现,就是他所憧憬的那种理想境界高度升华了的生动体现,这就决非什么化学的、物理性的感官刺激性价值所能相提并论的了。

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的第五个层次,即人生价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而自我价值实现中的高潮是对某种价值实现达到了的最高境界、最高临界点,也可以说是价值实现的制高点。他认为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超绝于一切人间最美好事物的体验,孔夫子闻《韶》乐之感难道不正也是这样一种体验吗?。

其实,今人所说的体验经济之“体验”,创意产业之“创意”,其最丰富的神蕴,它们同非体验经济、非创意产业之根本不同就正在于是否直接触及到人的灵魂——价值观,一幅毕加索的顶级上乘画作、一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无不深深唤起世人对人世间沧海桑田、变幻无常的感慨,使人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以至无法自已。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它们从价值底蕴上打动了人们的心。而非创意产业,不管你吃了多么美味的三鲜饺子还是多么著名的肯德基,都不会直接产生这样的感受。

我以为,从这个视角上去发见孔夫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心态,可能会比较科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