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8日刊载的尹冬华先生《如此看守所,怎能与法治社会合拍?》的来信(见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9/18/content_1898601.htm ),感到非常愤怒,天下竟有这样荒唐的事情,这不是明摆着敲诈吗?
作为亲属探监,这既是法律规定的罪犯亲属的权利,也是帮助罪犯改造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但就是这既符合法律,又符合情理的的事情,却变得如此的复杂,不仅需要办理法律规定的相关程序,而且还得去商店办理所谓的“登记”手续,实际上就是交钱。
原因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拜读了吴思先生的大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切似乎都变得豁然开朗。吴思先生指出,“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按照吴思先生的理解,作为在看守所商店“购买”高价东西,或者说交50元钱这一程序,就是探监的“潜规则”,所有探监的甚至坐牢的,如尹先生的二叔都知道,只是没有形成正式文件罢了。之所以会被曝光,是遇上了尹冬华先生这个在读的博士生,倘若是其他人,曝光的几率就小多了。这正符合吴思先生所讲的“凡游戏必有规则,但规则未必明说,明说的又未必当真”。
遗憾的是尹冬华先生不明白其中的玄机,不听其二叔的良言相告,“冒失”的在看守所商店以外的商店购买东西,索要缴纳50元钱的收据。因此,吃闭门羹就是“理所应当”的了,看望二叔的东西被“暂时”的搁在了看守所,咨询监外执行和请假的可行性和程序的事情也无法进行。
这件事情将如何结局?可以想象,在《中国青年报》曝光之后,当地政法部门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整改”,甚至可能掀起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尹冬华先生探望其二叔也无需在“定点商店”购买东西,或缴纳50元钱了,甚至还会受到当地司法部门的尊重和礼遇。
但这是否意味着这种情况就绝迹了呢?或者说在尹冬华先生老家就不再发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这是一个道德善恶问题吗?是尹冬华先生老家看守所所独有的吗?按照“经济人”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其行为的取舍当然是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媒体曝光和处分当事人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着手,让“潜规则”浮出水面,这需要当政者的智慧。
作为亲属探监,这既是法律规定的罪犯亲属的权利,也是帮助罪犯改造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但就是这既符合法律,又符合情理的的事情,却变得如此的复杂,不仅需要办理法律规定的相关程序,而且还得去商店办理所谓的“登记”手续,实际上就是交钱。
原因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拜读了吴思先生的大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切似乎都变得豁然开朗。吴思先生指出,“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按照吴思先生的理解,作为在看守所商店“购买”高价东西,或者说交50元钱这一程序,就是探监的“潜规则”,所有探监的甚至坐牢的,如尹先生的二叔都知道,只是没有形成正式文件罢了。之所以会被曝光,是遇上了尹冬华先生这个在读的博士生,倘若是其他人,曝光的几率就小多了。这正符合吴思先生所讲的“凡游戏必有规则,但规则未必明说,明说的又未必当真”。
遗憾的是尹冬华先生不明白其中的玄机,不听其二叔的良言相告,“冒失”的在看守所商店以外的商店购买东西,索要缴纳50元钱的收据。因此,吃闭门羹就是“理所应当”的了,看望二叔的东西被“暂时”的搁在了看守所,咨询监外执行和请假的可行性和程序的事情也无法进行。
这件事情将如何结局?可以想象,在《中国青年报》曝光之后,当地政法部门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整改”,甚至可能掀起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尹冬华先生探望其二叔也无需在“定点商店”购买东西,或缴纳50元钱了,甚至还会受到当地司法部门的尊重和礼遇。
但这是否意味着这种情况就绝迹了呢?或者说在尹冬华先生老家就不再发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这是一个道德善恶问题吗?是尹冬华先生老家看守所所独有的吗?按照“经济人”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其行为的取舍当然是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媒体曝光和处分当事人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着手,让“潜规则”浮出水面,这需要当政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