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吃以外的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星河里,吃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节日,普通居家过日子,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去品味吃,去享受吃。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吃月饼是节日的一大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月饼种类的特色,也因地而异。苏式月饼多是酥皮,油多糖重,松脆香酥。广式月饼重糖轻油,皮薄馅美,不易破碎。京式月饼素油素馅,且多为硬皮。而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食之松脆滋润。另有一种产于东北的套月月饼,专供馈赠之用。最大的底盘直径约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缩小,一套月饼像个宝塔。而且每个月饼上都有不同的花样,组成一套嫦娥奔月的连环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人们过中秋却少了那些赏月、猜灯谜等等这些活动,更少了一种过中秋的那种“情”,单单在月饼上就吃出了许多花样,吃出了一种“另类”文化。


每当中秋将至,各路厂家月饼都应市场之需提前上市。在各商场和超市,造型各异、用料讲究的月饼包装一下子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而为了这个“吸引力”,每年生产厂家投在月饼包装上的费用居然高达10亿元到25亿元左右!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每年月饼销售额约近100亿元人民币,包装占月饼生产成本的10%到20%,最高的可达30%。月饼越来越为包装所“累”。

月饼如此豪华的包装,中秋如此豪华的“欢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

我们常常打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另一面却又与之背道而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只能是一句空谈。

我们呼唤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可绝不是这样的去继承。纵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星河里,吃是我们不能不谈到的一种文化,可是如此的吃法,要如此的去阐释“食色,性也”,那也未免要成为一种无滋无味的“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