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设计让抄袭者黔驴技穷
在中国,设计的地位一直很低。长期以来,尽管价格大战一直在上演,商品大量积压的现实却无法避免。最终,企业在生存的压力下,给消费者带来不仅不是实惠,更多的是粗制滥造的垃圾甚至伤天害理的毒物。即使这样,企业也很少把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作为回天良药。
为什么呢?设计太容易被抄袭了。一旦某款设计畅销就以为这里面隐藏巨大的商机,于是大家一哄而上纷纷效仿。然后就是这个细分市场同质化产品泛滥成灾,最后只落得逃得慢的死得难看的下场。因此,认真投入成本做设计的企业就会顾虑重重。
市场是连接设计和消费者的桥梁,近几年国内商品滞销造成了巨大浪费,业界在反思的时候,经常拿设计开练,把浪费的罪名扣在了设计人的头上。
笔者认为,设计本无罪,商业环境的恶劣和企业经营思路僵化才是问题的关键。对企业来说,既然设计抄袭是主旋律,不投入设计很可能会死的很难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尽量压缩从市场定位到产品销售的时间段。其中,把市场定位作为战略大量投入,在发现细分市场的时候可以迅速提出高度明确的设计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更具体的说,战略市场定位,是对市场的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试探。最后,不仅要确定产品的细分市场特征和大小,更要确定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尤其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再次细分。要在抄袭冲击波到来前,把前期成本全部回收并获得足够的预期利益/成本比。
总之,商业上失败的设计责任不在设计人,而在企业经营决策者。设计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像彩色冰箱概念的推出,只能带给企业一时的美誉度,但实际的销量却少的可怜。
平民化心态让设计师不再曲高和寡
现在的设计人员大多都是根据大量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在商场中玲琅满目的商品中去寻找设计创意之源的,与消费者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似乎少了许多。从事设计的主要参照系是数据和分析,而不是真正的人的内在想法。或者说,消费者还没有把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完整传达出来,设计师已经在闭门造车了。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依然欠发达,各个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严重两极分化甚至在继续扩大,消费者的心理正是多元化,而且其中的差别之大完全不是西方洋设计理论可以囊括的。如果一件高档的服装能同时穿在富翁和乞丐的身上,那这个设计真的是神化的设计了。从心理需求方面讲,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虚荣心,有人说,这里不是贬低意义,而只是说明一个事实,农民喜欢带军帽穿西装穿布鞋,从美学方面讲这似乎不符合一般的审美规范的。
所以,现代设计也有着没有选择的选择,神圣的使命有时就像魔术师,设计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短暂的乐趣。一旦被识破那就显得滑稽和可笑了。人群中有许多有共同语言的人,像现在都市中流传的对60、70、80年代生人的称谓:愤青、杂种、小资。这是一种时代赋予的群体心理特征,这三种人群的心理特征同时出现在年轻人的身上。单从这些信息出发,设计师们就要对同一产品做出三种区别,在设计层面上加以细分,把怀旧、矛盾、时尚的元素融合在产品里面,才有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感性设计更需要理性思考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后,感性和理性在多数的时候都会错综在一起,最为清晰的是做什么定位的产品,对于设计所使用的灵感来源可能是多方面的组合,单纯的形态基础上要做出语意学的超越,就需要对排列组合进行浓缩了。在进行结构、包装、装配、成本考虑之前可能主要的还是感性设计居多,好的设想才是好产品的第一步,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又要尽量避免感性思考情境给设计师带来的干扰。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感性设计主要包含3个关键点:
1)形态上具有暗示和指示的作用
对使用者来说就不需要他再去看说明书,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靠自己直接的感性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样去操作。感性设计元素无非就是造型形象的暗示。你所设计的把手、按键、把手、操作界面都要让人能够有把握掌握而清晰明白去使用,不会出现盲目甚至危险的操作使用办法。另外造型的因果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方法,一般的消费者对于量的关系都是比较敏感的,如照相机的调焦设置就可以根据间距的大小来确定是微调还是粗调。通过这样的视觉因果关系让使用者容易操作。还有就是用材料的肌理与颜色形成,绿色代表通行和使用,而红色和黄色却表示停止和关机。
2)内涵上具有象征性
象征的门类很多,大体可分为技术象征、档次象征、安全象征等。可充分利用现代人机工学和美学,使产品不仅达到视觉舒服也要使用舒适的双重效果。
总之,以后的设计方向还是以"人的生存、生活"为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是和谐的画面,人性化的东西随处都是。美将最终回归人性的本质。
【责任编辑 长空】
[版权申明: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和图片链接等信息,并请注明出处中国设计商ds2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