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之悟二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循心。”

  “对于人民,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让来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就会有向善之心;用政令来教育他们,用刑罚来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就会产生逃避苟免之心。”这里强调的是道德和礼仪(让)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如果君王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家,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礼仪风气,国民将崇尚道德,学习礼仪,国泰民安;反之,如果用刑罚和酷吏来治理国家,国民将义愤填膺,民心不稳,政权不固。

  现阶段,我国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同时我国也实行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制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与另一种形式存在而已。譬如,现在贫富差距问题,城市与农村的民生问题,极为突出。我们的政策将采取怎样的政策方针解决问题,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当然处理这种民生问题,现在的政府再也不会愚蠢到古代的君王那般,暴戾无道,采取强制高压手段,也不仅仅是用道德、礼仪去约束人民的思想、控制他们的行为,而是怎样协调各个阶级的矛盾,怎样把实事作到实处,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

  再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当前,可以说我们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指点江山”式的。教师们举着手指,指导学生做这做那,学生做得不好就得挨骂。虽然近几年变相体罚相对减少了,但“精神体罚”却有增无减。一些恶语,打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消磨意志力的恶语无不伤害着幼小而脆弱的心灵,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对他们子女的教育方法更是令人担忧。与此相反的是,在外国,“拇指教育”是他们的特色,他们的教师、家长通过积极的语言、适时的赞美、表扬、鼓励,逐渐建立起孩子的尊严、信心和乐观的精神,这种“脊梁式”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循心。”这古老的智慧让我们再次感到:一滴蜂蜜比一瓶苦胆水更能引来更多的苍蝇;太阳比冷风更能使一个人脱下厚厚的外套!讲究处理事情的方法,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和决策,用“软手段”留住民心、人心,对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企业来说,都十分的重要。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道德高尚的人与他人容易相处,即使外界环境变化无穷,也不放弃和丧失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会偏向于哪一方;真诚守信的人,是那种选择好的,并且始终坚持下去的人。

  《大学中庸》在这里强调的是原则问题。君子和而不流,同流而不合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处世原则,也是我们做人的立场、底线,如果万一没有了这一底线的支撑,那么这个人将活得没有尊严,得不到世人的尊重!而现实中,往往就有这么的一戳人,他们从来不屈服于权利,却在金钱和美女的诱惑下放弃了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初衷,最后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当然,如果你的做人处事原则与他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格格不入,何必与他们同流呢?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只能敬而远之,而这里强调的是倘若他们同流,那么就选择不合污,中立而不倚!

  同样,“诚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反映的也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立场。对自己的选择和立场坚持(固执)到底。但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你所选择的事情、你的立场或者原则,必须是正确的,即“善”,必须是在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不是仅仅从个人主义出发所作的选择,只有真正在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经得起考验的人、企业或者国家,往往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学习先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靠近他,认识他,然后用辨证的眼光学习和发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