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诗意
——4年前的苏州之行
文/韩雨亭
(这是我四年前的背影)
这是一张四年前拍摄的照片,是我的老大哥朋友宋体金先生拍的,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看看它,玩味它。总之,它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这张照片可以轻易地为我打开了那扇记忆大门。
当时,宋体金大师联合画家、作家以及记者,组成了一个“爱心之旅”采访团。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我们一共走了13个省,90多个地区,那是一次愉悦的旅程,颠覆和更新了我很多的人生观。在此,向宋体金大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我读书看文学作品时的想象中,这是一座充满诗画情趣与古雅意境的梦里水乡,园林里散步的是才子佳人,河畔边传来的是软绵的苏州评弹……
行至苏州,才发现这同样是一座难以逃脱改造命运的城市,四处都是拆迁剩余的断墙残垣,古老的想象此刻变成了嘴角的几丝苦笑。晚上住在了苏州日报集团的宾馆里,在街道散步的时候,总有些不甘心,不停地追问,难道真的找不到苏州的风雅吗?肯定不是。
第二天,天空晴朗。苏州城里秋蝉鸣叫、桂花绽放,芳香扑鼻,闲散人们围坐沧浪亭,抛杆钓鱼。完成采访任务后,我们一行人驱车奔赴太湖旁边的明代宰相的王鏊故居,汽车在太湖河畔奔驰,我望着蔚蓝色的太湖美景,不由得想歌唱几句。
走进东山镇,我们没进王鏊故居里赏景,而是先到在一家设计精雅的木楼饭馆里吃饭,我第一次尝到了美味的太湖鱼,也是第一次喝到了凉爽可口的太湖啤酒,尤其是太湖啤酒的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柔情万种,又悠远绵长。但是,那天让我回味的还有那股从饭馆老板娘的房子里飘散出来香皂味,那是80年代才有的感觉。
王鏊故居的“惠和堂”保持了典型明清风格,轩廊精细,砖瓦有情、花鸟砖雕栩栩如生,刻工精湛,行走在书楼之间,难免会想起当年那位大儒生秉烛夜读的景象,古人的大学者的确活得比我们有意境。走出王鏊故居,我们又前往东山镇的陆港古村,那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内的明清建筑还保持完好,还残留着解元、会元、探花的碑坊石柱。我跟《广州日报》一位美女记者在前面散步,一边走一边慨叹着古人的雅趣和志向。这时,宋体金大师偷偷地拿出相机,拍了我们行走谈笑时的背影。
回到家后,我仔细玩味着这种图片,越来越发觉它有意思。这难道不是我小时候无数次做过梦境吗?还好,这个梦在别人的镜头里实现了,难道只有别人才能发现你的片刻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