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独资,百盛长安“削藩”
近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百盛商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盛商业)通过全资附属公司间接收购西安长安百盛(以下简称:长安百盛)49%权益,收购代价为6100万元。百盛商业与卖方陕西长安信息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已订立买卖协议,从而完成对长安百盛的完全控股。
而据西安百盛宣传部经理宋媛介绍,在中国内地百盛旗下的39家门店中,半数已经实现独资。
业内人士认为,完全控股长安百盛,只是百盛商业集团实现国内独资计划的一步。百盛商业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对媒体表示,将在五年时间内将百盛分店在中国向“百店”目标推进。
独资长安百盛
“我们以6100万元收购长安百盛49%的股份,是为了实现百盛商业对这家门店的全资控股”西安百盛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6100万的高价回收长安百盛49%股权,除了达到完全控股的目的外,长安百盛近几年喜人的业绩也是重要因素。据悉,成立近三年的长安百盛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2006年的销售达2.024亿元,比2005年增长40.3%;税后利润达840万元,比2005年增长49.9%。
宋对记者表示,百盛商业集团目前在西安经营3家百货店,由于西安强劲的经济及零售业增长以及本集团于西安零售市场的强大据点,“长安百盛预期未来数年维持强劲增长。”
据了解,陕西长安信息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信置业)持有长安百盛490万元出资,占其注册资本49%。长信置业则为长安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此次股权转让协议由长信置业与百盛商业发展百盛商业签订,6100万价格则为双方商议,并参考百盛商业过往相同性质交易历史购买代价而定。
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长安百盛总资产4637.92万元,净资产2256.98万元,负债总额2380.94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59.78万元,净利润841.74万元;截止2007年6月30日,总资产4056.39万元,净资产2160.06万元,负债总额1896.3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902.58万元,净利润509.13万元。
根据协议,此次交易的6100万元将分三部分完成:协议签订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百盛商业支付订金2550万元;收购完成日再支付1150万元。
另外,“我们在完成向独立第三方(即小业主,同意将其于物业中拥有的部分出租给长信置业,并同意长信置业将其转租给长安百盛的所有独立第三方统称)足额支付2007年租金的五个工作日内,百盛商业支付剩余2400万元;如果长信置业未能在2008年2月28日前完成向独立第三方足额支付2007年租金,则根据长信置业委托,百盛商业将剩余2400万元作为2007年租金直接支付给独立第三方”长信置业相关人员对记者透露到。
专家指出,来自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百盛商业之所以如此大手笔的迫切完成独资梦,“是因为去年尝到了甜头。” 百盛商业自去年通过开店和并购模式,在中国内地获得丰厚收益。
据百盛商业2006年报显示,百盛集团已收取或应收取的合计销售所得款项总额约为6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8.6亿元,增幅达86.5%;同店销售增加17.1%;经营收益总额增至人民币21.84亿元,增幅79.8%;经营利润增至人民币7.079亿元,增幅78.2%。
业绩增长强劲,百盛集团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强劲的经济增长及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的支持下,零售业呈现稳步增长。同时,随着都市化不断扩大、中产人数大幅上升、人口结构转变及消费者日益富裕,国内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消费力大增,推动了零售业的增长。
百盛商业的独资舞步
实际上,百盛商业从2005年便开始大力在内地开展独资计划。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在成都开设的内地首家独资门店,以及后来斥资5.2亿元回购北京百盛,成为其掀起独资浪潮的标志性事件。
之后,百盛商业的收购步伐未曾停歇。去年年底,百盛商业宣布花3亿多元回购昆明市两家输出管理门店;今年一开始,则又收购了江西凯美百货,在宣布收购鞍山百盛49%股份后,又马不停蹄将绵阳百盛49%股权收至麾下;4月份百盛商业在北京新开的美罗城店也是全资控股,5月通过上海虹桥百盛商贸有限公司斥资9992.88万元向四川富临实业有限公司收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绵阳百盛40%股权,这些收购都有着同样的理由,“将可直接提高集团的增长及盈利能力”。种种迹象显示,百盛商业在内地的独资步伐正在加快。
目前百盛商业26个城市拥有39家百盛商场。百盛商业总经理钟荣俊在今年2月时曾表示,公司以后每年计划收购1-2家品牌经营管理店,1-2家少数股东权益的百货店,也不排除收购集团以外的百货店,其中2/3集中在已有百盛品牌的大城市,1/3的百货店开设在新市场。另外,公司今年会再在上海、西安、成都、杭州等地开设5家新店,共涉及资本开支预算为1.2-1.5亿元。
百盛商业财务总监陈源顺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上半年取得19.6%的同店销售增长基础上,公司今明两年有望继续保持这一强劲增长势头。
陈认为,百盛商业业绩的高速增长,应归因于百盛百货去年开设的新店及自去年开始购入的百盛品牌经营百货店销售贡献。同时他承认,由于购入若干经营百货店后,少数经营百货店的咨询管理服务费下跌,以及新店管理效率较低,部分增长被抵销。
截止目前,百盛商业共拥有及管理39家门店,其中27间由其全资拥有,12间为管理输出店。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表示,这是百盛在加强利润点的控制。他认为,最近两年是兼并重组年,外资企业特别注重企业的控制权,外资企业在独资后可以更好地对品牌进行保护塑造,同时这也是外资百货转变增长方式、突出核心业务的重要表现。另外,整合零售网络、进行战略性调整也是外资独资的目的之一。
百盛商业的百店梦
在不断加速独资步伐的同时,百盛商业更希望将这一目标扩大到100家。近日,金狮多元控股发言人公开对媒体表示,其旗下百盛商业将在五年时间内将百盛分店在中国向“百店”推进。而在此之前,百盛商业曾经计划在2008年前在中国大陆开出100家店。
2005年年初,中国百盛集团首席运营官刘敬锻就已公开表示,百盛将于2008年前在中国内地开出100家店。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百盛的门店已基本覆盖到中国内地的主要城市,但这些城市中百货业态的激烈竞争,已迫使百盛商业无法在规模上再有重大进展,要完成在2008年前开出100家店的计划,百盛商业将不得不把目光放到广大的二线城市。
从今年初开始,百盛商业就已经在华东的一些二线城市寻找合适的项目,目前,已在无锡、绵阳、德阳等城市设立了少量门店。
据悉,百盛商业在华开设分店有两种方式:一为公司自建自有;另一种是租赁方式。但是,本土化问题仍然是外资百货在中国内地面临的最大问题。百货业专家表示,百盛在二线城市开店的经验明显不足,二线城市各地生活习惯和消费能力差异比较大,百货连锁店在各大城市营业状况各不相同,不能完全复制商业模式。百盛曾在广州惨遭“滑铁卢”而最终退出该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本土化上出现了问题。
国际零售巨头的并购狂潮
百盛商业加速了国内独资的步伐,并明确提出了“百店”目标,实际上,这只仅仅是个缩影,伴随其后的是国际零售巨头在国内的“跑马圈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根据WTO协议,我国自2004年12月起,允许外资在华控股合资批发零售企业和设立独资企业以来,国际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有2/3进入中国,并且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
而在这些国际巨头急速扩张的同时,伴随其中的往往都有一个耀眼的词汇——并购。从2004年英国TESCO以21亿人民币收购乐购50%股权,囊括其在大陆25家超市起,近年来零售业外资并购活跃非常。
2006年,著名的外资并购案如: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特易购增资并控股乐购、百盛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等。
2007年2月,沃尔玛通告购买BCL公司35%股权,据称金额达10亿美元,该公司全资控股中国101家好又多超市,计划2010年,沃尔玛将实现对好又多的控股。至此,沃尔玛超市门店已达174家,将无疑成为中国超市老大。
今年3月,“7-11”收购上海联华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广州的全部店面数超过了290家,从而成为了广州零售业老大。
在现有的中外合资公司内,外方通过收购合作公司的股权,加快了独资经营的步伐。
而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无论是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2005年零售业收入 600亿元;但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0家。而家乐福、沃尔玛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了200多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
业内人士预计,到2008年,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会有一半企业被外资兼并,外资超市将社会总零售额的25%;郎咸平更是预测: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5年后,外资企业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零售商既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强大的竞争威胁,也没有相应法制的制约。在几大国际零售巨头风风火火相互竞争的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本土零售业的萎靡不振,在强势挤压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已陷入全面被动,面临空前生存竞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