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要去故宫。一直。今日终于去了。想想。在而立之年。在2008中国年的开头。去故宫。去沾点帝王之气。正好。
其实,我是不大敢写故宫的。故宫的厚实凝重,辉煌瑰丽,神秘沧桑,是不容易写出来的。尤其我这样的“幼笔”,怕是写着写着就跑了题走了调。但又想,作为第一次进宫、第一次见皇室的新民新子,是可以说点心里话的,说错了,也无大碍,新来的嘛。
走在太和殿前面的玉道上。我漫步其间。走了一个来回。突然感觉好多东西都是错的。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儿。其实错了。北京不是天子脚下。不是皇城根儿。北京就是天子。北京就是皇城。往大了说。中国就是天子。中国就是皇城。整个中国无不是皇城的疆土。整个神州无不是天子的江山。
自由自在地走在这偌大的青石玉道上。感觉自己是多么幸运。多么受皇上宠爱。想来那时的文武百官是不可以这样在太和殿前信步遐想的。可以这样走路?可以这样昂着头不说话来回走路?可以这样转着圈胡思乱想?
我静静着站立着,望着前面的太和殿,深深地吸了三大口气,刹时,我感觉浑身充满了“皇气”,本来只是想来故宫沾点帝王之气的,可是没想到,在殿前走了些许来回,竟然接上了“皇气”,有了“皇气”,还怕受什么气呢?什么气又都算什么呢?“皇气”就是“精审纯一,仁德大隆”,就是“顺势施宜,家国天下”。
这个“皇气”其实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其实“皇气”一直都存在。可是有的人来过了故宫,接上了,带走了;有的人,来过了,什么也没带走,只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就像我听到的一个游客的话:走吧,都是那玩意。
来故宫是不应该带相机的,甚至是带眼睛都没有带心重要的。去别的景点是可以多看多听的。在故宫是应该多想多感受的。为此,我们还可以专门发起一个“不带相机旅行”活动,只用自己的眼、耳、口、鼻、手、脚旅行。纯天然人之旅。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这样的格局真是别具意味。也就是说保和殿往前是中和殿,再往前是太和殿。这不就是为人、为君、为人君之道吗?时刻精进,日日奋发,等本我的生命“保和”了,就到更大区域去“中和”,等“中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自然“太和”了。这个规律,大概是可靠的,看看在故宫里居住的24位皇帝统治全国491年的历史我们就会更加明白了。
在珍宝馆里看到了很多我们国家的宝贝。看到了孝端皇后的凤冠,工艺太精致了,无与伦比,人间奇品。又想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制造”了,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制造”就代表了“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我们真是丢尽了祖宗的脸面。看看这顶凤冠,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敢称他们的工艺可以超过我们?都说德国人技艺考究、做工精致,要是孝端皇后在世的时候听到了这样的话,还不骂死你才怪。
在我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也是和“中国人”的问题一样。都是忘了祖宗的教诲和遗传。都是缺乏显然的“皇气”和“胆识”的,缺乏祖宗那份做事的心志和雅意。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中国制造”都是世间珍品,怎么到了这个年代,“中国制造”就成了这个德行?
再看看慈禧太后奢华的衣物、首饰、餐具,精美得真是没词形容。就连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惊奇和惊喜的时候我还是在继续增长惊奇和惊喜。我们可以模仿慈禧的用具生产一些仿制品,市场肯定是全球的,并且肯定是赢在世界的。也可以成立一家公司专门研发生产“皇品”,开“皇品专卖店”。“皇品”这个概念其实是值一个亿人民币的。现在送给你了,谁让我有呢?
在神武门买了一套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走出故宫,自己对自己说:好好干,有这么大一个皇宫供我散步,有这么一腔“皇气”做底,徐大伟得有多“大”呀?
再前行,突然就感觉脚底生根、天下入心、“皇气”荡胸,万事太平。
谢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