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能廉价多久


环球时报2007911

 

围绕中国产品质量的争论在全世界达到白热化,总有些起哄的人想揪出中国产品新的小辫子,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想搞臭中国货的做法变得不耐烦。而新的话题也在迅速浮出水面:受到围攻的中国会不会真的沉下心来进行产业升级,为扔掉“廉价产品制造国到的帽子而奋斗;一旦中国真这么做了,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许多西方观察家预言:在国外的压价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各式的双重压力下,已经当了20多年廉价品“世界工厂”的中国,产业发展已经到了非升级不可的时候了。但另一方面,从“纺织厂”到“硅谷”的转变并不容易。“德国之声”甚至提出:“告别廉价策略,中国上亿劳动力怎么办?”而一旦失去“产品设计垄断权”,西方国家又该怎么办?看来,中国产品不仅到了升级的紧迫关口,而且这一话题就像中国产品究竟安全不安全一样,让西方觉得高度敏感。

“廉价之路”已到了尽头?

    对中国产品质量的争议近日迅速向更远的话题转向,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廉价”发展道路是否已经走到了头?

    英国《金融时报》称,长期以来,低成本一直是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的主要诱饵,不过,当“中国制造”完全等同于廉价商品的时候。中国工厂就开始掉进了一个“庞大却虚弱的死局”。不久前,美泰公司召回中国工厂代工生产的玩具后,该厂老板因此自杀。报道称,这家工厂虽然是年产值十几亿元的大型代工企业,但和众多其他中国公司一样,选择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哲学,并依附于国外的大东家。这样固然可一时偏安,但当对方不但要转嫁成本压力,还要转嫁事故责任的时候,中国公司的薄本生意就骤然坍塌。10年的辛苦钱还不够分摊一次召回损失,中国代工厂主的死亡也就有了更警醒的寓意:在制造业已然全球化的年代。应抛弃薄利多销的旧思维,努力提升自身的产业价值链。

    德国《南德意志报》称,中国企业一方面在越来越狭小的利润空间喘息,另一方面面临的又是经济发展后民众收入要求上升的趋势。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亿万廉价劳动大军的工资收入分别上涨了65%和115%。在双重的压力下,一些中国企业降低质量要求以降低成本是可想而知的后果。不过,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从长期看,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把大家都变成了输家。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如果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永远都只是扮演一个“低价商品供应者”的话,那么即便是中国的GDP超过了德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制造”可能被替代

印度《论坛报》认为,目前的“中国制造”大多是对外国知名品牌产品的大规模复制,自主创新的成分很少,这种生产方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其对外国品牌的依赖性极强,一旦外国企业转移生产地点,中国的工厂和工人更无事可做。中国充其量只是跨国企业分布在全球的一个“车间”,而不是一个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美国《洛杉矶时报》日前也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制造’开始让位于‘越南制造’”的文章,称“越南正以免税、廉价土地和更廉价的劳动力等优惠条件吸引鞋、服装及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商”、“越南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5060美元,只有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工人工资的一半左右。越南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甚至连中国企业都开始迁往越南。”“在许多方面,越南都有条件超越其北方邻国——中国”。

    在印度,尽管目前制造业规模落后于中国,但其出口增长率却高于中国。若干年后,由于印度劳动力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制造”很可能被“印度制造”取代。

    “中国制造”能否变为“中国创造”

    中国政府和民间显然早已明白“中国制造”转型的必要性。968日,全球各大公司的老总和经济学家们在中国大连参加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论坛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制造”能否转型为“中国创造”?

    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说,中国正在进行第二次经济转型,这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第一次转变要艰难得多。英国《每日电讯报》97报道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表明,中国经济将不可抗拒地追求稳定增长,而不是追求“引人注目的增长”。

德国《经济周刊》报道称,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海尔集团设计的一款洗衣机荣获了2007年度“红点设计大奖”,这是中国家电首次戴上世界顶级家电设计大奖的王冠。

3年前,海尔雇用的设计师还不到10名,而现在已达30名。这一举措显然非常值得,海尔在国际冰箱市场上的排名也不断上升。

《韩国时报》不久前则以“漠视中国设计就是鼠目寸光”为题报道称,中国正雄心勃勃地进行“工业转型”,从世界制造业基地变成全球研发中心。今年中国的研发经费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廉价而众多的研究人员。中国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每年达100多万,硕士、博士19万,另外还有l万多名中国留学生。一名当地分析人士说:“以前是‘在’中国制造,从现在起将变为‘由’中国制造。”

中国创新效率只有美国l3

不过,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5的报道则说,在过去30年,中国巩固住了自己作为“世界低价产品工厂”的地位,现在中国政府显示出政治决心,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要将中国经济转变成创新经济。但是和其他的亚洲“老虎”们一样,从“纺织厂”到“硅谷”的转变并不容易。最大的挑战是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报道称,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但是社会文化的改变需要时间。中国正不断地受到外界压力的撞击,这些撞击将让这种变化成为可能。

经合组织8月底则发表报告称。虽然中国科研队伍日益膨胀,但现阶段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中国单位研发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人力、财力等综合因素在内的总科技投入大约是美国的1/4,科技产出却只有美国的8%至9%,即中国科技效率只有美国的l3左右。

“德国之声”甚至担心,中国产业升级后,数亿廉价劳动力到哪儿去?该报道称,高端产业的基础是知识,它创造价值的方式不是靠体力劳动的投入为主,这意味着它能承载的就业人数十分有限。在每年新增劳动力以千万计的中国,“只往高处走”的产业政策如果没有一个牢靠的社会政策作为依托,“和谐社会”必然无从谈起。这样一个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怎样设计,“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可以参照”。

印度管理学院曲哈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充分就业,哪怕是低水平的,也比由于产业升级而导致大面积失业要好。印度有很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可以说比中国企业要有竞争力,但带来的问题是广大人口不能充分就业,很多人流落街头。他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解决就业和科技创新很多时候是一个两难选择。以目前中国经济水平来看,解决就业更显迫切和重要。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宿景祥研究员对《环球时报》说,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不—样,中国的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现在的产业,很多劳动力密集的代工生产,完全可以在中国国内实现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这些在规模上占优的制造行业。也有必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更高端谋求自己的份额,不能甘处最低端做加工。宿景祥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国内市场的标准至关重要,只有低水准商品在国内也失去足够的市场,国际、国内市场的准入标准真正统一,中国企业才能在产品设计、分销、品牌上真正壮大起来。

“西方会丧失设计垄断权”?

    尽管“中国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已经有西方媒体担心,现在“中国制造”已经这样强,一旦中国成功完成产业升级,西方还有什么“活路”?德国《柏林报》日前报道称,近几年,无论麦当劳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做广告,播放的一律都是“Im lovinit!”的广告主题曲,该曲就是在中国制作的。据说,折叠式手机也是中国人想出来的。该报道问道,这样下去,西方是否会丧失“日常生活所需产品的设计垄断权”。

    美联社报道称,苹果公司今年6月刚推出集电脑、电话、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当今最尖端技术于一身的iPhone手机,目前只在美国国内出售。然而,中国一家公司没多久也推出一款手机,基本特征和苹果手机没太大差别,同时还具有更先进的功能。这种仿冒立即引起了美国媒体的一片“讨伐”。美国进步研究中心研究员斯宾塞称,“根据我的经验,多数中国新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仿冒的痕迹。”“美国之音”也称,中国现在的“创新”实际上许多仍停留在“仿冒”阶段,必然引起西方更多的“围剿”,该报道称,“几十年后如果中国真的能够成为科技创新和版权大国,希望它不要对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侵犯它版权的行为表示愤怒,因为中国当年的盗版规模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不过,美国《大众科学》以“中国的‘科技克隆’”为题刊登文章认为,借鉴和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这方面即使苹果公司也不能避免。该文的作者柯佩尔还透露了一个令外界震惊的事实:苹果iPhone手机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全触摸屏幕操控技术,这种序幕由德国制造,但它的专利技术既不是美国的,不是欧洲的,而是中国的。

中国不能因别人担心而不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宿景祥研究员说,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球贸易史上可以说史无前例;与这一进程相伴,“中国制造”遭遇的各种打压和贸易战也来得既快又猛,同样在全球贸易史上不曾有过。对此,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传统的投资转移、配额限制、妥协交易等应对方法,但很显然,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宿景祥说,这样的压力迫使中国必须抓住机会做出很多经济调整,只有中国主动积极、切实有效地推动产业升级,才可能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真正提高一大截。

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西方媒体的态度非常复杂,担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产品档次如果提高,十几年来在抑制世界范围通货膨胀中的作用会不会消失;二是中国产业升级会不会对西方产业造成冲击。宿景祥说,中国不会因为产业升级而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产业的完善反而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中国很多商品的价廉不会发生大变化,而且会在物美方面做得更好。至于一些人称可能受冲击,宿景祥说,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间的贸易冲突必然越来越多,把问题归结到别人身上是最容易的,政治上的成本也最廉价,因此,想完全消除“中国经济威胁”,包括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担心也是不可能的,但中国不能因为有人担心而不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