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山战斗看《集结号》的立意


从逍遥山战斗看《集结号》的立意

《集结号》的播出,引来了《新华军事》关于专访抗美援朝老兵的一篇报道:亲历了抗美援朝逍遥山战斗的刘士品老人对记者说,逍遥山的防御战斗,比《集结号》更为激烈和残酷。刘士品老人时任志愿军的连队指导员,他经历的那场防御战斗和《集结号》里的谷连长处境是类似的。他部下的一位副班长被燃烧弹烧死,全身上下都黑了,蜷缩着身子就像窝窝头一样被烧得又黑又硬。作为指导员的他当场情绪失控。他和连长调了两个班在那里守阵地,最后,两个班牺牲得只剩3个人。这3个战士在那里坚守到下午,什么吃的都没有了,也没有武器、没有子弹了,就跟敌人拼洋镐、拼铁锹肉搏。

    《新华军事》的报道,对身处绝境的刘士品的思想和感情有这么一段记叙:

“阵地已经坚守不住了。当大家意识到这一点时,刘士品的绝望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能把敌人打下去就打下去,打不下去,自己也不回去了。这就叫阵地在人在,死也要死在一块儿,也要死在阵地上。当时的连长不要刘士品参加战斗,因为他是指导员,要留下来指挥战斗。但是刘士品断然拒绝了连长的请求,投入了最前线的激烈战斗。”

“……“晚上11点钟,上级规定部队全体撤出阵地。那天晚上撤下来了以后,连里就在山上到处找,就怕留下伤号,因为我们部队的纪律就是不能丢掉伤号。撤到了下边以后,战友们都互相寻找撤下来的兄弟,大家都流着眼泪拥抱……。撤回来以后,大家发现炮兵班长掉队了,部队在撤退的时候他应该还在阵地上,所有的人都以为他牺牲了。可是三天后,他自己很艰难地找过来,千方百计避开敌人的控制区,翻山越岭,走了三天才找到了我们的部队。一进门,大家抱头大哭。刘士品非常难过。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这种感情了。”“……血战过后,战士们准备向后方撤退。他们驻足回首,向那些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战友告别。惨烈的血战,给刘士品留下了无限的追思,希望人们能够永远铭记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这么多记叙里,无论刘士品还是他的战友们,没有一丝一毫象《集结号》里谷连长那种要打官司,要讨个说法、找回“名分”的心结和愤懑不平。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电影《集结号》在思想上、立意上、在所谓“表达人对战争的恐惧”( 冯小刚语)问题上,和历史的真实有多大差距。

冯小刚还说:“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新华军事》对刘士品老人的专访,没有报道记者是否向老人介绍过冯大导演的这些话。我觉得有些可惜。如果介绍了的话,我想老人决不会同意冯大导演这些故作高深的“理论”的。

还是那句话,冯大导演没有当过兵,没有在解放军部队里真正锻炼过。如果他参军,遇上打仗,肯定象他在《集结号》里极力表现的一些角色一样,尿裤子。因为他还说了:“这部电影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须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

这,就是冯大导演拍《集结号》的创作立意。

(20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