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专家是怎么看待房地产市场的


  今天搜狐新闻头版刊登了号称“建设经济专家”的陈某,在福州大放的厥词,我简单摘录他几个观点,来看看这位部级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是怎么面对当前遭到全国人民谴责的房地产市场的,也就不难看出,国内目前各地房价持续增长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背景。

  观点之一:20年前,我国只有不超过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10年前,大概有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大多数,但是中国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人所占比重在20年里增长了100倍,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

  我真不知道这个专家是从美国还是从欧洲刚留洋回来,或许他在那时还没来到人世间?20年前是1987年,房子有没有买卖的还说不清楚,城镇居民的收入里也不会有什么卖房子的成分,更不知他说的那3‰的城镇居民是用什么标准衡量来买得起房的,买什么样的房了。这个专家紧接着的论述更是荒唐,现在有30%的城镇居民买的起房。使得能够买房的人口比重占上升了100倍!凡是有点数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零分之一就是无穷大,那个年代因为买房的居民是零,现在有个能买得起房子的人,就应比当年增加了无穷大的倍数,那样计算,提高100倍又有点太小了不是。

  再看看他的那个什么30%是什么样一个概念。别的地方我说不清楚,以北京为例,北京2006年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是32000多元,与北京市的现行房价(五环路内的均价在13000多元)之比,按此推算,一个年均收入的职工一分钱不花,可买房(建筑面积)两个平方多点,要买一套住房需要近50年不吃不喝,如果他22岁参加工作,那他需要工作的72岁,呵呵,咱们国家的退休制度是60岁,那10几年怎么办呢?换句话说,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全部积攒下来不够买一套基本的住房。(按建设部制订的小户型的标准,套内面积是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07平方米)平均数是如此,我想在收入平均数及以下的人群大概得占到75—80%吧。象各大银行的高管,在网上被暴出年薪几百万近千万,一人能拉动多少平均线下收入的人呢?无怪网上流传着那个地主与雇工关于住房的故事,深刻地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另一面。

  观点之二:我国城镇居民有20%的高端群体,他们今年挣多少钱不影响住什么房子,所以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另外有20%-25%的人群属于低收入群体,其住房消费能力也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剩下50%左右的群体对住房消费需求强烈,他们属于高敏感、高弹性的群体,其住房消费增长率是远远高于收入增长率的。

  这是专家的分析,可事实呢?按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算是高收入阶层,必须单独申报纳税情况。为计算方便,按年薪20万元计算,住房就按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计算。年薪20万元的收入不能算少吧,但实际所得有多少呢?平均月收入为16666元,扣除“三险一金”后,按14500元/月,再扣缴个人所得税2205元,实际收入为12300元,才够买0.9平方米,要买套住房需要10年的收入,这期间还不能花一分钱。我想知道,什么样的人这样麻木,用自己10年的纯收入为自己买一套基本住房(更别说买什么豪宅),还无所谓!那除非就是“灰色收入”或是来历不明的。真是见过捧臭脚的,没见过这样肉麻地去捧臭脚!高收入者尚且如此,那平均线上下的会怎么想呢?难道一辈子扛活就是仅仅剩下一套住房(还不是新的)?和几十年前的农民为了一套砖房,在地里劳作了一生有什么区别?社会发展了,就发展到这个水平?难道老百姓希望获得一套自己的住房,将要付出自己一生的代价?可这个房子也就是70年的寿命,等拿到完全产权了,也离被拆迁没多少年的光景了。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循环,大约奋斗了三代人,才给第四代人留下了一套新房。(2007年初报道,到个人申报水平的纳税人数不足16%)

  再说住房消费增长率,我说不清楚这个东西怎么个定义,我只知道,北京市在五环路内的房价自2002年起,经过五年的努力,平均上涨了160%。可期间北京城镇职工的收入(大概全国城镇职工的收入都算上)的上涨幅度确远远低于这个水平。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专家所称的迅速上涨。我看这个需求的增长不是因为收入提高而迫切需要购买房子,更多的是由于房价如此迅速上涨,国家的有关部门怎么干涉也没遏制住,就自然会想到,要是再不买就更买不起了。有点类似股市上跟涨不跟跌的劲头,可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地去购买住房。当一旦被套牢,其滋味那些老股民都知道。

  当然做为一个管理全国建设的部级的政策中心的一把手,当然不会没有得到住房,而且这个房子的价格大概也是凡人不敢想象的。反正要说政府里的官员没有住房,那简直是天方夜谈(近几年刚考进的公务员不在此列)。就看报道出一个个的政府机构办公场所,大的都有人均八、九百平方米,何况区区一套住房呢?想到此,我们也不禁反思了,无怪房价无论怎么叫唤,就是不降价。你想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都如此想,还能出台想尽快降低房价的政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