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北京9字头公交车之与市区车接轨
关键词:城乡双轨制 电话郊直费 心理差距 社会思潮 歧视
2008年1月15日,是个值得北京郊区人民记住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北京所有9字头的公交车与市区车实现了并轨,同样享受四折优惠。
9字头的公交车在历史渊源上属于郊区长途汽车,因而从诞生时候起就一直与市区车执行“双轨制”,运营与票价成为两条一直没有相交的平行线。而在此之前,虽然已经在2006年5月8日就开始实行公交车打四折的优惠政策,但当时9字头的公交车却只有八折优惠。
虽然农村生活的人收入比城市里的人低得多,综合物价水平比城市的低得多,在农村居住的人出行成本却比城里人高出很多,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高出一倍,因为这一新政颁布以前,月票通用的车都是全程单一票价制度,就是说很多时候十多公里的路程都是四毛钱搞定,以沿着三环跑的300路来讲,就是几十公里都是一个价钱。而某些空调9字头的车,单程要高20倍上下。而且由于还是“图便宜”的居多,所以经常是空调车空荡荡地来回跑,而稍微便宜一些的“非空调”车被挤得水泄不通。而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非空调”车相比于空调车会少数倍,所以就出现了有部分人在车站等一个多小时,专门等“非空调”车上下班的情况。这对那些图便宜的人是时间的浪费,对公交运营商而言是能源的浪费。
这种城乡“双轨制”一直让在郊区居住,在城区工作的“跑车一族”如鱼梗在喉,不吐不快,这些人每天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至少都要在3个小时以上,而“跑车一族”在北京是以百万级别计算的。
在2008年元旦开始,通往顺义的9字头的汽车实现4折之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感受就更加明显。甚至有形成某种社会矛盾之趋势。
好在终于这块坚冰融化,城乡至少在公共交通方面是统一的了。
城乡双轨制的表现并不单纯体现在出行上,还体现在通讯费用与“小产权房”的封杀上。
1999年6月,笔者在就“电话的郊直费问题”与《中国经营报》的某著名编辑进行探讨时说:
北京(当时)市内电话费每三分钟0.18元,而北京郊区(以笔者祖辈生活所在的通州区为例)与市区间的“郊直费”每分钟据说是0.30元。郊直费与市话费的差别如此悬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
通讯本来是提高效率,增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方式。长途话费、电话初装费、手机单向收费与上网费用降低等问题已经广为关注,但“郊直费”问题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二年,电讯问题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关注,许多不合理的东西不必再忍气吞声,电讯企业垄断的金饭碗被逐渐打破,进入到市场中经受考验与评说,并被迫完善。但梦想全部同时消除也不现实,但总要有一个价值权衡的问题。“郊直费”问题从来都没有被人提起并不表示其毫无价值。
“郊直费”与“市话费”的区别历来存在,但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并在城市与农村地区造成某种歧视的微妙心理?而郊直费涉及的是通话双方的利益,这种本来就不合理的存在是否会造成更大的城乡差别?是否会阻碍农村的发展速度?是否成为阻碍城市居民迁入农村的重要因素减缓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否到了必须根除的时候?
如果说手机单向收费问题涉及三千万用户的切身利益,电话按秒计费有几十亿的市场额度,那么,“郊直费”问题则牵涉到城乡双方面的沟通与发展,其影响又岂是区区数十亿元所能涵盖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郊直费现象虽然当前已经被忽略不计,却依然存在。
城乡双轨制的第三大表现就是对村镇“小产权房”的封杀,在这一点,笔者已经在去年4月9日的《宁在乡下享福,不在城里受罪》一文中有过专述,在此不再重复。
城乡之间的心理差距其实并非生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生来固有的,这更大的程度上是在不恰当的政策指导下,在媒体所带来的社会舆论导向所导致的。即使是前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农民工欠薪”的问题,都隐含着对农民工的一种心理歧视。
为什么白领甚至金领职工被拖欠薪金,都只能把打碎的牙强行往肚子里咽,而农民工被拖欠薪金就成为令当任总理关注的社会事件?!说到根本,就是认为农民工是弱势群体,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总是符合人的良知的。就如同在高考的时候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或者是如社交场所遵循的Ladies First的礼数,或者在围棋中被让了几颗棋子,那都表现着对被让者的几分心理优势。
当今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说“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到乡下去种地”,而自古也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千年古训,这些都在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根深蒂固的看不起农民的烙印。
众所周知,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城里人的安逸的生活,就不会有耸立入云的高楼大厦,就不会有窗明几净的城市大环境与社区小环境,甚至早点都未必有那么多的花样与充足的供应。向上数三代,很难有人断言自己的祖先不是农民,虽然如此,却还是有对农民的那种难以抹杀的鄙夷。中国当今最伟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冯小刚,不管是其《手机》还是《天下无贼》,都对农民有一种来自城里人的独特视角,那不能说冯导演从内心看不起农民,而仅仅客观地折射了当下城里人对农民的一种微妙心理。
从《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到《暗算》里的阿柄,再到《士兵出击》里的许三多,先后演绎三个农民的王宝强,最终居然成为2007年度的社会热门人物。
——这不是王宝强的幸运,而是当今社会思潮的可悲。
农村——特别是“老少偏穷”地区,一直在默默地为城市输送着宝贵的资源,从必要的生活用品与生产资料到源源不断的人才,从土地资源再到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城市都是廉价的。
比如在城市征地也许需要数以上百万元拆迁补偿费,而在农村却只需要几万元就搞定了。再比如,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无非是让处在穷乡僻壤的孩子,能够启蒙,从在村子里上小学,到乡里去上中学,到县城里去上高中,到省城甚至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去上大学、到最发达的城市去和研究生或者甚至出国去留学。从来都是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向经济发达的地方移动,所谓“人往高处走,水朝低处流”,最终愿意回家报效故乡的成为一种异类,必须倡导才可以扩大推而广之。
故乡真的像养育了我们的母亲,孩子长大成材了,她却逐渐失去芳颜与魅力了。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物价水平的提高导致出现了CPI的全年度将近4.3%的上涨,并带来了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在笔者看来,其实那不过是农民在种植与畜牧养殖产品的稍许上涨,而那上涨也是由于能源、水、电等基本成本的提高,来自大豆、玉米等在价格上已经逐步失控的粮食与食品。农民未必真正从食品与粮食的涨价中得到什么切实的收益,相反,细算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是降低的。
当公务员可以享受稳定而优厚的待遇,完善的保障甚至丰厚的奖金的时候;当城里人的工资水平强制性地水涨船高甚至写入法律保障,当城里的失业人群不同程度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的时候,很多农民依然生活在农村的耕地被野蛮征用却又被剥夺了就业与工作的权利的窘境中,不过是当下某些官员与媒体执行鸵鸟政策而不愿意承认罢了。
为什么城里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再快速都顺理成章,而农民的产品稍微提高点点就要经受那么大的非议呢?!
当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富足得足以让人羡慕到养活一条狗的花费比在农村养活一家人的花费还要多的时候,当城里人的一顿饭的支出比农村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还要高的时候,当城乡差别日益加大,失去土地的人、得到更好的教育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人,如子女离开母亲一样地离开故乡。
农民工涌入城市淘金,加大了城市的压力,强化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随着城市的热血沸腾了,故乡的资源也就不断干涸了。
虽然人员自由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序甚至失控的流动却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客观的物价飞涨,主观的城乡心理隔阂就是不争的事实。
城乡差距与制度的双轨制,导致了很明显的贫富两级分化,就在这两级分化过程中,人的基本情感也在逐步丧失。
“等富贵,均贫富”素来是中国农民所梦想的乌托邦,也是历代旨在朝代更替的农民起义最有力的口号。也是在实在难以平衡的时候采取过激的方式爆发。
其实,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公平。仅此而已——不管是从和谐社会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而言,都无可厚非。
好在,造成城乡差距的双轨制正在逐步减弱,虽然依然有很多的不公平,但毕竟还是以和谐为主旋律。
——这次9字头公交车票价与市区公交并轨就是值得称道的变革——至少让已经失衡的京郊农民稍微平衡一些。
贾春宝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 地产电影的倡导者-CG产业的新生力量——盛世远景 www.gview.com.cn 品牌总监
• 首创“B 2 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 ,COO
• 电话:13269258122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