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汽车看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两年多前不经意间写下的一个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帖子,竟然成了本人在经济学家网站上500多篇网帖当中点击率之首。看来,对这个本人认为问题重重已经过时的理论,在学界还不小市场。
  今日想起重提这个话题的缘由,是刚刚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200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比2006年增产约两成,突破了一千万大关。早在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国内轿车销量已经达到228.69万辆,同比增长25.92%。在轿车的主要品种中,中级及中高级车所在的大于1.6~2.0L排量区间的车型销量明显看涨,累计销售91.7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40.12%;而小排量车销售呈明显下降态势,尤其是排量在1.0L以下(含1.0L)的微型轿车,累计销量只有13.43万辆,同比下降了28.87%,市场份额仅占..9%。同时,2007年前11个月的数据显示,全年行业利润将会突破千亿。但是,小排量汽车的产量继续保持衰减势态。

  有文章对小排量汽车的惨淡前景担忧,感叹说,一方面油价居高不下并且屡屡看涨,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并从政策上鼓励使用小排量车,但汽车市场却出现了小排量车销售下降,中大排量车销售上升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利润越来越薄,价格战如火如荼,另一方面确实利润的高速增长。
  其实,这有什么可感叹的?应该感慨和跌眼镜的至多是管理部门和产业政策制定者。这个结果是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们顺应市场趋势自己一手经营出来的。原因不说大家也知道: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不好销撤什么,好钢都要用到刀刃上。这是任何一个厂商都会做的日常事情。
  所有的非必须消费产品都是这个德性:新品——时髦——旺销——一拥而上——司空见惯——滞销——退出。利润曲线也是一个爬坡——高位维持——下滑的走势。是谓朝阳夕阳。厂商很清楚这个情况,所以厂商都懂得消费者喜新厌旧和厂商必须推陈出新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厂商不是只生产一个型号一个品种的产品,都是成“类”生产,成“系列”研发的。那么什么是“一般利润率”?应该是“总利润/总销售额”吧?我们以汽车为例,不妨假设厂商生产的产品型号i,i=A、B、C、D、E……,单项产量(或销售额)为Qi,Qi=Qa、Qb、Qc、Qd、Qe……,单项的利润是Mi,那么,一般利润率的计算方法就是:Σ(MiQi)/ ΣQi
  如果厂商逐步淘汰或压缩那些不赚钱的价格低廉品种而扩大利润丰厚的高价品种的生产,总销售额(量)ΣQi又是增长的,你说总利润水平会增加还是减少?数学的分析即,分母中某些项在减少或增加,而与之一一对应的分子项在增长或减少,比值会怎么样?

  实际上,厂商的经营状况也是时好时坏,有盈有亏,但是,总体上处于阶段性、波动式上升发展过程中。我们知道,经济是人的一种操作行为,从目的动机和行为指向来看,不可能出现“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这种,而且还和所谓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提并论,就意味着人类科技进步的道路是走向经济衰退的道路,是一条必然的死胡同了。
  厂商的日常行为,是所有理性人的正常表现,即趋利避害,除了逐利之外,就是扭亏,扭亏的措施包括调整产品结构,淘汰亏损项目增加盈利项目。在这个工作过程当中,一切有利于盈利的技术,也只有能够盈利的技术才会被厂商视为“先进的技术”,而这个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表现为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的理论无疑于说所有厂商的努力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就像是在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结果必然是刀口更钝一样。
  经济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淘汰的都是无利可图的,而留下的必然是利润丰厚的。但是,千亿大餐不是人人有份儿,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是常态。而优胜劣汰的总体运动的结果只能是一般利润率的增加而非下降,否则就变成是优汰劣胜了。
  只是不幸的是,过时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在一些人的心中依然是长城不倒,仍然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支持这个理论的经济数据。

阅读链接: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问题浅谈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338
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正相关模型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