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万春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与杭州被并称为“人间天堂”。近年来,苏州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原因并不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园林之美、山水之胜,而在于其超常发展的经济。与西安相比,苏州的行政区划(7区5县市)、土地面积(848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83万人)、旅游资源等与西安相近,1991年以前,苏州的经济“名不见经传”,各项经济指标也与西安相当。但随后,苏州人抓住了开发长江三角洲的机遇,使苏州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世人惊讶。截止2002年底,苏州的GDP达到了2080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5位,人均GDP3.57万元,是西安的3倍,财政收入290.82亿元,是西安的近4倍。如今的苏州,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远远地超过了西安,西安与其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了。
细究苏州的发展原因,除了其具有区位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苏州人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是凭借这种思想和精神,苏州人抢抓了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两大优势,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苏州逐步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基地。
一、苏州人的创新思想
苏州人善于创新,使自己的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首先,苏州人善于定位。区位是历史形成的,而区位的特色在于人的创造。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根据“沙堆原理”,周边发展应该是梯次递减的状况,但苏州的发展却未遵循此原理。苏州人的思维是:上海是参天大树,苏州要种好自己的碧螺春;上海是前门庭院,苏州甘做上海的后花园。昆山人讲,满园的鲜花固然令人心旷神怡,但细小精致的盆景照样惹人喜爱、价值连城。他们称昆山是江苏的体制、上海的政治、台湾的经济。目前昆山的台资企业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苏州人这样主动接受辐射,甘当配角的意识十分强烈。准确的定位,为苏州的发展赢得了空间,使苏州发挥了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上海人节假日都喜欢到苏州走走,到上海的台商都喜欢到昆山看看。苏州的金鸡湖、水上乐园让上海人流连忘返,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让上海人回味无穷,上海人百年后都希望到苏州找个归宿。其次,苏州人乐于错位,不挤在一条道上争先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错位争先,是苏州人的精明所在。苏州园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20%投资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00多家外国公司在园区安家落户,它们大多是电子、电器、医药、精密机械等,全世界销售的鼠标五分之一来自于园区。张家港的临港经济,常熟的服装产业链等,也都着力在产业结构的某一方面或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创造其特色,夺取“单打冠军”,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再次,苏州人敢于越位。冲破地界,冲破束缚,勇于争先,一往无前,苏州人敢于越位的精神气概,让一个个小镇走向了辉煌。“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吴江盛泽镇,全镇总面积118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接近8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开发的各类园区50多平方公里,目前22万人口,一半以上为外来人口,去年上缴财政4.25亿元,今年要达7亿元,去年全镇用电量16亿千瓦时,丝绸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去年引进投入在15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今年在建的一个项目投入超50亿元。该镇党委书记在谈到盛泽发展方向时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盛泽建成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建成一个世界级的纺织品基地……”。这种敢于越位的精神给区位增添了灵性。
二、苏州人的发展意识
苏州人立足“率先发展”,大力开发人文资源进行招商引资。苏州人的“抢先、率先、领先、争先”意识特别强烈。什么在全国第一,什么在同行第一,什么在全省第一,不仅胸中有数,而且关注变数,力争胜数,采取一切措施“提速、增效、进位、超越”,敢于向先进叫板,敢于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定势,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而又符合实际具有科学依据的新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而又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开创性工作。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唯一的中外政府合作开发项目。去年一个14亿美元的投入项目,仅用3天时间就批办完毕(如果按过去的体制一年也难批到位),在苏州纺织压锭6万锭的情况下,园区批办了世界一流水准的7万纱锭纺织厂,现年销售4亿元以上。国家规定外资企业的产品要有一定外销比例,而他们园区批办的外资企业没有一家约定内外销比例。他们说,国家要外销创汇,地方想内销交税,开放的市场,管得越少,活力越强,发展越快。历史证明他们没有错。“历史不会惩罚成功者”。苏州人用人突破“空间界限”。苏州人要求党政一把手深入招商一线,实行专职领导、专业人员、专项经费、专心致志搞招商引资,并选拔年轻优秀人员到国外和国内知名院校培训,积极培养专家型的专业招商队伍。政府招商的同时,还大力发动社会招商。“以外引外”,外经、外贸、外资,“三外”联动,信息互补;“以内引外”,利用名品名牌多的经济优势,一批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实力的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外商合资、合作;“以大带小”,他们利用已有龙头“三资”企业,通过纵向延伸,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以小牵大”,利用先有的配套企业,吸引龙头企业落户。他们还聘请国内经济界资深人士担任经济顾问,“委托招商”,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苏州经济超常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创造“人和”的发展优势。
三、苏州人的实干精神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动力。苏州人真抓实干,着力打造环境品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方面:首先,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苏州人牢固确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妨碍投资是罪人”的意识,他们敢于更新一切有碍发展的观念,支持一切创造性的实践,他们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求实为本,以实干为荣,着力营造全社会亲商、富商的思想理念,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支持发展的创业氛围,坚持在工作上方便客商,在生活上照顾客商,在安全上确保客商,在政治上扶持客商,做到一声政令喊到底,一份责任尽到底,一鼓作气干到底,一心一意抓到底。功过是非以招商为衡量标准,环境好坏由客商评判定论。其次,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把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市民言行规范、社会治安状况等均纳入招商引资的环境建设,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在法制上保护投资者利益,严禁吃拿卡要,严禁强装强卸,严禁乱查乱罚等扰商现象发生,在营造零障碍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让投资者项目办得顺心,生意做得安心,钞票赚得开心,日子过得舒心。再次,营造知人善任的人才环境。善于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不问东西南北中,只要是才就重用,使各类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第四是营造透明公开的政策环境。昆山规定乡镇不得出台招商政策,服从市里统一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划区协调发展。他们在政策上做到了可操作性、透明性、连续性和一体性相结合,形成了局部地区的垄断优势。在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建设创业载体。适度超前的载体建设,是招商引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适度负债是载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苏州人认为,今天的负债,就是明天的产出,明天的税源,明天的发展速度。苏州人认为“钱少的人存钱,钱多的人借钱”,原因很简单,本大利厚。到苏州城乡走一走,到处是七通、八通乃至九通一平的成片土地。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一应俱全,标准厂房鳞次栉比。在载体建设上他们做到:高起点规划,快速度建设,严要求把关。建一片成一景,建一道绿一路。二是加大力度建设人居环境。他们着力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为外商建设“六个点”:办公食宿点、集中居住点、休闲娱乐点、子女就学点、涉外就医点、人力资源培训点。硬环境的美化,给人带来了最大的视觉冲击力,“眼球环境”激发了“眼球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力度改善乡村环境。他们以创建省级卫生镇为抓手,从“治违、治脏、治乱、治污”做起,在“绿色通道”“小游园”建设上下功夫,注重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集田园、家园、花园、公园、乐园于一体,靓丽的苏州真的使居之者忘老,游之者忘归,满眼的绿,满眼的花不得不让人陶醉,作为投资者又怎能不趋之若鹜?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数代人。苏州人坚信,人气旺则地气旺,地气旺则财气旺,人气、地气、财气旺,这个地方就有希望。正是这种理念,营造了这个城市的灵魂,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西安人的差距
西安是中国古人类和文化的发祥地,是十三朝古都,有着周秦汉唐辉煌的历史、自然与人文丰富的资源和西部开发中优越的区位。按理说,西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但由于种种原因,西安在经济实力排行榜前的窘境令西安人汗颜,使西安与其盛名难以相符。或许有人能对西安的落后找出成千上万条理由,但理由再多也不能成为落后的借口,不能掩盖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与苏州相比,主要在于西安人缺乏苏州人那种敢想、敢创、敢干的思想、意识和精神。
西安人的思想仍然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西安“建强创佳”、力争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西安人却喜欢沉浸在历史的辉煌和往日的成绩之中,缺少改革创新的精神,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有了经验还要再看看”。小富即安、求稳怕败和僵化保守的思想严重地束缚了发展的手脚。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在城墙外多打主意,施展手脚,却热衷于在古城区内“动手术”,在城墙根下、钟鼓楼旁兴土木。对古城区大加拆迁和改造,毁掉真文物,建造假文物,将一个举世闻名的千年古都搞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象”,失去了古都的个性和魅力,失去了古都的特色和价值。试问问,古城西安除了一圈城墙尚可遮羞以外,在14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古城”的踪迹何觅?古城的吸引力何在?西安人老爱以“西北老大”自居,爱纵向比较,喜孤芳自赏。古城的“古味”日渐消失,而古城人的思想却顽“古”不化。西安要发展,在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必须要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和“小农经济”的意识。
西安人的竞争和发展意识依然不强。在错失了几次发展机遇之后,西部大开发给西安的发展再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于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最好的区位优势,理应使自己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中国的第三个经济热点,成为西部的最佳。而西安人又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在如何发展上下功夫,想办法,却总爱在“桥头堡”上争名分。对于该干的事情磨磨蹭蹭,该管的事情推诿扯皮,该决的事情议而不决,任机遇从身边悄悄溜过。西部大开发几年来,在西部最大的三个城市中,重庆、成都的总体经济实力都比西安强,并且差距还在逐步地扩大。出现这样的结果就需要西安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总是醒得早,起得晚呢?
西安人缺乏实干精神。自“农业学大寨”时期至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人就喜好参观,今天是党政代表团去国外考察,明天是区县代表团到南方参观。爱参观学习本来是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回家后仍然不思进取,不真抓实干。因此就给人们留下了“老陕爱参观,回家怕动弹”的话把。西安要创西部最佳,建经济强市,走出去学习取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目的是要把发达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依法行政、提高市民素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学回来,用于指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实践,需要扎扎实实地干起来,而不是走形式,玩虚的。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作为十三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和有3100多年建城史、12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著名的地位,但与这些“荣誉”极不相称的落后的经济现状应当成为西安人的“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才有可能奋勇直追。但目前仍有不少的西安人不这样认为,看不到或不承认差距,对别人的成绩与进步仍然不屑一顾,依然在“科技大市”、“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国际大都市”等“光环”下盲目地乐观和陶醉,这就不能不让人遗憾了。
为了西安的今天能够快速地发展,为了西安的明天不再落后,请睁开沉睡的眼睛好好看看周围的新变化,放下“高贵”的架子虚心学学别人的好经验吧,依然“高傲”的“大唐帝国的遗民”们!(此文作于2004年,作者现系蒲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