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内十大品牌危机公关


·                                 在过去一年的中国市场,很多企业都在努力向上,伴随股市成就的神话和窘状一起,它们或乘风破破浪,或蹒跚前行,更或扶摇直下。从偌大的中国市场找出10家危机的企业并不难,所谓仁智互见,但做这个排名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先验者走出困境,让后来的避免覆辙。

 

达成公关同事和朋友的鼎立支持和帮助下,几经取舍、讨论甚至争辩,最终完成我眼中(仍有争议)的07年十大危机公关。欢迎各位对比,并拍砖! 

 

TOP10:汰渍洗衣粉质监风波

 

2005年夏天,汰渍连同9类知名洗衣粉,遭遇“不达标”质疑,甚至上演了“退市”和对代言人郭冬临质疑的一幕。未曾料到,“旧账”会在两年多后再次被翻出,让一起波澜不惊的质检风波,成为汰渍的累加罪状。

 

 

1210,媒体曝出汰渍洗衣粉在一次抽检中不合格:“由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生产的汰渍净白去渍自然清香无磷洗衣粉(净含量:560,批号:20070123NJ)去污力小于标准粉去污力。”这一次,连一个垫背的都不陪它玩了。

 

一时间,“有汰渍,真的没污渍吗”之类的诘问遍地开花,超市下架的传闻再次不胫而走,“前科”也反复浮现在公众视野。逢此变数,宝洁公司只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封名为《汰渍净白去渍洗衣粉值得您的信赖》的致消费者信。

 

有趣的是,质疑声音中却有不少在(客观)为其做口碑传播---

《重庆晨报》:“记者随机采访几十位市民,超过九成市民称不知道有此事。”

“听完记者的介绍后,近九成市民表示,以后还是愿意购买汰渍,因为‘汰渍’的价格相对便宜。”

一些纸媒报道:汰渍洗衣粉宣称执行的另一套国家标准。

 

已历经过大风浪的汰渍,对危机的随意态度仍在悄然中延续。或许消费者的判断力、知晓度和忠诚度值得汰渍乐观估计吧。商家不拿危机当回事时,外人干着急无济于事…

 

历史最像版本20069月乐百氏、哇哈哈列入质检“黑名单”

公关套路:发表声明、澄清质疑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9:贵州茅台乔洪事件

 

075月,贵州王牌企业茅台突发“地震”:先是18日,茅台总经理乔洪被“双轨”,种种猜忌开始聚焦至偏南一隅的这家妇孺皆知却有几分神秘的企业;24日,乔洪之子在京被拘,舆论哗变。接下来,围绕一个人物和中国白酒两种命运的讨论开始占据传媒耀眼位置。新浪、搜狐等连续几天在首页位置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直接将茅台事件推向高潮。

 

据悉,2005年,贵州省税收总收入累计完成314.2亿元,而茅台集团上缴税金20.56亿元,占该省前50强企业纳税总额的14%。正是因为对地方经济举足轻重的贡献,茅台享受了一个普通酒厂没有的待遇。如今茅台集团的大门口,依然有武警守卫,这在企业是鲜见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根于行政力量的茅台风波,最终只能靠行政力量化解。622,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仁国亮相京城,首次对乔洪事件公开回应:“茅台高管出事后,由于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报道对企业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这一事件对茅台的影响已经降到了最低!”

 

所言在理。乔洪事件损及的企业形象大概假以时日方能修复,但对于“国有老字号”的茅台市场销售,影响不大(有杏花村汾酒做反例),茅台依旧是国酒翘楚,代表尊贵、高尚元素。

以致春节大幅涨价来宣示无畏。

 

历史最像版本:诸时建与红塔集团风波;顾雏军与科龙事件

公关套路:相关高层公开表态;媒体投放公益宣传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8:华为等企业辞工潮

 

争议与危机,往往差之毫厘。一个不断惹争议的企业或许会省去不菲的造势钱,但“争议”得不好,就会使沦为众矢之的,贻害无穷。我们关注这样的例子,所以常见华为。

 

在华为超能量之下,“猝死门”事件都可以消弭于无声息之中,况乎这起“辞工门”。因为新劳动法即将颁布将对企业用工成本增添不小的负担,华为、家乐福等辞退之举被抨击为“钻新法的空子”,“试图逃避企业责任”。

 

现在企业玩熟了拿“企业公民”和“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形象,名誉公关。不过,:“社会责任”这玩意儿,不单指你捐助多少弱势群体,施舍多少银子,还包括依法纳税、依法雇佣、依法排污等等。显然,华为们的做法遭遇唾沫横飞、责骂漫天也在情理之中了。

 

直到全国总工会都要动手调查此事,方告一段路。

 

不过,华为员工对舆论的襄助和维权并不买帐。相反,面对丰厚“补偿”,他们纷纷对辞退的员工报以“艳羡”---常识之下,舆论的批判成了为华为造声势的“义工”。此外,外界对新劳动法的质疑和观望态度,也让华为的“出头鸟”声势造得颇有几分“先见之明”的远见卓识。

 

历史最像版本:沃尔玛工会事件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7:伊莱克斯“裸照事件”

 

除了掌舵的领袖,很少有人去关注领袖的助理是谁。因为这个世俗惯例的存在,所以,当一位女助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红遍整个网络世界时,你还能不关注这家公司么?!尽管它与她的成名方式有些媚俗。

 

 

伊莱克斯(中国)总经理助理石靖,2007年为伊莱克斯在中国的形象带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由于密码外泄,石靖与一老外“交往”时所拍的“裸照”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焦点的迅速升级使得石靖特殊身份引发的讨论,很快转移到“傍老外”的民族情绪发泄上。伊莱克斯飘摇一时。

 

近年来伊莱克斯(中国)因为“高管”频频换人而造成的动荡,在此次“裸照”事件的推助下,无疑使其在华所走的高端路线布满雪霜与荆棘。

 

当然,网上也有对“男主角”的真实身份,甚至事件本身是伊莱克斯在炒作的猜测。但颓势已显的伊莱克斯,如果不想马上退出中国市场,这样的“有意为之”实在需要太低的智商和太高的勇气共同支撑。说是故意为之,谁信?!

 

解雇石靖?不少人认为是个不错的主意,尽管对石靖有些不公平。伊莱克斯最终选择的“人道”大概是它在这起事件中表现出的最大也是唯一亮点!

 

历史最像版本:华为员工猝死事件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6:摩托罗拉爆炸门

 

2007年深圳有一名男子在为诺基亚手机电池充电时,电池突然发生爆炸,事主双眼被炸伤,可能造成永久失明。而这已经是第二例因诺基亚手机至消费者伤残的事故了。”……相似的事故也发生在诺基亚最大的竞争对手身上,只不过后者结果更恶劣:致死一人!

 

摩托罗拉及时宣称:“爆炸电池非摩托原装电池”。正当公关界翘首以待一场经典危机公关案例在这家国际知名巨头手下完美演绎时,摩托却哑声了。

 

诺基亚怎么做的?“诺基亚宣布在全球市场主动召回了4600万块可能存在问题的手机电池,避免了有关意外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发布电池召回消息的同时,诺基亚借助各大权威媒体,对这次电池召回所涉及的所的机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就召回电池的识别,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说明与图示”、“这无疑方便了广大用户对手机电池的识别,最大可能的提高了电池回收的效率。”

 

相比之下,摩托方因为没有正面承担责任,也没有把握住用户的不正确使用这一关键因素,而是一味的强调自己手机电池的安全性,最终“作茧自缚”。危机公关,殊途殊归!

 

尽管世界创业实验室(http://elab.icxo.com)的年终报告称:2007年摩托罗拉的没落走势未必与上述的电池爆炸事件存在多大直接的关系,但也承认,“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虽身为知名跨国企业,但摩托罗拉的日常危机管理与危机意识显然是不足的。”

 

历史最像版本:诺基亚电池爆炸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5:LG翻新事件

 

 

07年初,猜测谁将是危机公关“始作俑者”时,大概很少有人想到,近年来在华一直表现上佳的韩资品牌LG。就是这个垄断了北京长安街多个公交站牌候车亭的品牌,一度和满大街奔跑的现代汽车联袂,成为韩资在华攻城略地最强势的见证!

 

315,当事人张洪峰先生在热讯家电网论坛上披露了由湖南省质量技术检验协会出具的关于5LG问题空调的《产品质量鉴定报告》三页报告,从此揭开了LG以旧翻新的家电生产黑幕。

 

之后,在多家媒体和有关机构的查办下,LG终于在铁证面前低头认错。但LG认错得态度比日资(如丰田车的“霸道”事件)差远了。面对“地下翻新工厂”的指认,LG第一次在其声明中公开承认“过去确实通过特约维修站,更换了部分产品的外包装”。LG同时否认“把残次品拼装后充当新品出售”,称“作坊翻新”只是对保管、运送过程中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损坏的产品外部包装进行了更换。

 

而日资企业的做法值得其借鉴,他们贯穿的策略是“统一口径”、“态度诚恳”“高层出面”,一直把歉道到你不好意思再追究为止。

 

可是LG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总希望公众和消费者能像亲爹娘一样,对自己的“瑕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于是,LG选择了不断否认、推卸,再否认、再推卸,最后在被危机折腾得疲惫不堪之余,仍像一个受伤的孩子,迷茫且怅然地“愧对”和“坦白从宽”。可想而知,结局已经被折腾的越来越糟。

 

6月份就截止的这起风波,影响力被压缩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是LG私下做了工作吗?难以推测。不过,在北京,长安街上,林立的站牌,每个中国人都能看到LG“爱看”和杨澜的身影,只是多日未加更新了。

 

历史最像版本:光明奶、冠生园月饼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4:西门子贿赂风波

 

与西门子贿赂门的“世界风”相比,虽然西门子在中国50%的生意都有贿金的影子,存在违反公司反腐败规定的行为,不过,但见雷声轰鸣,不见暴雨倒倾---西门子“贿赂门”在中国公众视野里,看似更像一闪即过的异域新闻。

 

西门子公司却如履薄冰。实际也是,这起波及时间已达近两年之久危机,显示为118财政报告上的亏损数字,“受贿赂丑闻等因素的困扰,该公司在本财年第四季度(截至今年930日)出现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西门子当季净亏损155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9000万欧元;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因贿赂丑闻而缴纳了巨额罚款。

 

而贿赂门对西门子自身形象的影响,目前尚无法用数字衡量损失。不过,西门子的一系列公关行为显示出一个老牌国际巨头绝处逢生的智慧以及隐忍之道:西门子已“计划未来三年每年在这项活动上投入逾1亿欧元(合1.48亿美元)”。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披露,这场名为‘Siemens answers’的形象战役于200710月在德国开始,其平面广告展示了1847年创立西门子的维尔纳""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的一张黑白照片。未来几个月这一宣传活动将在全球各主要市场展开。

 

0711月开始,西门子在美国集中推出的报纸和杂志广告向读者提出诸如“如何在发作前检测到疾病?”之类的问题,然后重点宣传西门子开发出的技术。这些广告突出了西门子重组计划中的三大领域:医疗卫生、能源和工业自动化。

 

西门子新的宣传活动还将利用互联网(包括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宣传和网站的广告条)以及电视和户外广告。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危机公关刚刚开始,再次看到西门子火烧全球,大概不会与“危机”有关了。

 

历史最像版本:家乐福采购门事件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3:TCL亏损过冬

 

“波澜不惊,颓废不堪”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TCL07之年,上述八字恰如其分.本打算安稳度过这一年,财务报表却开始四面开花,一个原似健全的TCL终于使“败絮其中”公诸于众。权威的《财经》杂志这样评价“430TCL集团发布年报,市场一直预期的巨额亏损终于成为现实。”


  根据年报数据,TCL集团2006年亏损额高达19亿元人民币。亏损的原因,主要是TCL多媒体在重组及收缩欧洲业务方面的整体成本费用远超预期,旗下的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欧洲的亏损高达25亿港元,加之新兴市场业务由过去五年的持续盈利转为亏损,导致亏损大为增加。在TCL集团层面,空调业务表现不佳,为整体业绩雪上加霜……

 

比亏损危机更令TCL回天乏术是军中有将但将心不稳:530,吕忠丽已辞去TCL集团执行董事和高级副总裁职务;7月中旬,“IT少帅”杨伟强宣布辞去TCL电脑公司总经理职务;一周前,TCL集团副总裁易春雨正式宣布卸任——在袁信成、胡秋生、郑传烈、万明坚离去或退居二线之后,与李东生一起开创事业的元老,如今也几乎全部从TCL退场。

 

有媒体戏言:TCL还有比这些更糟糕的未来吗?!这个几年前风光无限的企业,如今病入膏肓得让人不敢亲近,这时,对“TCL”与“太次了”的调侃,连笑出来的意味都不再了。

 

希望李东生先生的夫人---那位大名鼎鼎的公关专家,不要太过头疼才好.

加油,TCL

 

历史最像版本:倪润峰退后的长虹财务危机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2:娃哈哈达能危机

 

20071019的《新京报》额外厚出20个版面,这是娃哈哈集团推出的《娃哈哈●非常成长---娃哈哈20周年特刊》。本来与“纪念”主题相契合的这期重磅炸弹,此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庆生”,多数对打得不可开交的“达娃之战”更感兴趣。

 

受内讧和危机影响,娃哈哈于2007年夏季让出了纯净水市场头把交椅。随后,多元的娃哈哈遭遇多元的销量骤减。

 

法国总统萨科奇年前访华,让达娃之争暂告一段落。但短暂平息并不意味着危机消弭。娃哈哈在敲定姓“宗”还是姓“达”之前,这个品牌只能处于“非常”状态。

 

宗庆后的舆论公关要胜出西夷的达能一筹,无论是高举民族主义大旗,还是操控各级经销商制造停货事件,或是大打20周年纪念的文化篇,使娃哈哈在“道义”和“民意”上遥遥居上。尽管这些并不能廓清理性加在宗庆后身上的质疑。

 

历史最像版本:待查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TOP1: 中国制造:玩具与牙膏

 

排在2007年危机公关第一位的不是某巨头公司,却与一个民族制造业的命运和数十万从业者的饭碗休戚相关。

 

起因于200782,美泰公司旗下子公司Fisher-Price向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提出召回96.7万件塑胶玩具,起因是利达公司(中国玩具商)生产的玩具表漆含铅量超标,认为“危及儿童安全”。在美国舆论声讨下,玩具厂商及其上下游供应、检验链上的疏忽被一一曝光和放大。随之,佛山利达被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求整改,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宣布暂停其产品的出口。811,利达副董事长、港商张树鸿在工厂仓库上吊自杀。

 

短短一周,这家拥有十多年良好生产记录的合资企业轰然倒塌。倒塌带来的“马太效应”随即波及到整个中国玩具制造业。

 

随后,中国商务部等政府官员纷纷发言,声称玩具事件“被恶意夸大”和“炒作”,但种种澄清并未阻止欧洲等国对中国玩具的“刮目相看”。事态还在继续,继82号召回事件后,在随后的不到两个月时间,美国当局又两次召回中国玩具,此时中国玩具濒临绝境。在舆论之下,921,美国美泰公司代表团到访国家质检总局,这家公司的副总裁表示,对于从今年8月份以来,由于美泰公司自身设计的原因,造成中国产玩具在全球被被召回三次的事件,表示道歉。

 

但道歉并未挽回中国玩具的声誉。德国《西方》13标题称《破产潮威胁中国玩具生产厂家》,声称在一系列召回事件后,中国上百家玩具生产商面临着破产的威胁。 

 

与玩具遭遇如出一辙,076月初,内地产的三款牙膏在香港被呼吁停用,随后,又有两款牙膏受到新加坡政府机构的抵制。牙膏质量问题瞬时成为又一起“行业危机”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牙膏问题的“危机公关”中,有人强调,“目前并没有资料显示因某牙膏而直接导致人体中毒的案例”。这样的危机公关无疑适得其反。一方面,资料和案例无法穷尽所有;另一方面,“没有直接导致”也根本不能说明会不会产生“间接危害”。这一切,让“牙膏公关”显得多少有些滑稽和凄凉。

 

中国玩具和牙膏在忐忑不安跨过新一年后,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仍谨慎观望。不过,人们也看到希望的迹象,中国政府聘请国际公关巨头奥美公司,为“中国制造”做形象公关。

 

历史最像版本:2002年大豆遭遇反倾销事件

危机指数:★★★★★    公关指数:★☆☆☆☆

 

【作者:张不扬,达成公关传播公司专职撰稿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