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是2008年重庆“两会”最关注的话题


  “城乡统筹”是2008年重庆“两会”最关注的话题

  2007年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上,一位青年学者说他几年前就提出“城乡统筹”初步概念,没想到现在成为重庆的流行语,会场响起一片笑声、掌声,“城乡统筹”也是2008年重庆“两会”代表最关注的话题。

  重庆市长王鸿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陈: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渝东南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是重庆的市情,也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缩影,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重要意义,如获成功,在世界上也具有标本意义。

  “城乡统筹”因处在探索阶段,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内涵,字面上解释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赞同重庆银监局洪虹局长的说法: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城乡统筹”之所以成为2008年重庆“两会”代表最关注的热门话题,与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新阶段发展“定向导航”密切相关。

  一是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新阶段发展“定向导航”,作出了“314”总体部署。

  2007年3月8日,在北京举行“人大”、政协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接见重庆市出席两会的代表,发表重要讲话,重庆市政府将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归纳为“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简称“314”总体部署。具体是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是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国家要求是“全面改革、重点突破、形成机制、促进发展、试点示范”。

  三是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7年9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提出重庆市“四个走在西部前列”:经济发展走在西部前列,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统筹城乡走在西部前列,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社会和谐走在西部前列,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与环境和谐走在西部前列,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重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肩负着中央的新要求,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新期待。

  这三件事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情非常了解,从全局战略部署重庆的建设与发展,这是重庆发展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关键是重庆怎么干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城乡统筹”有三处重要论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就是说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加紧推进,离开这个主旋律,不仅丧失宝贵机遇,而且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问题在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城乡统筹?怎样进行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主导力量是靠政府还是靠市场?城乡统筹的路径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城乡统筹的作用是什么?领导班子的调整对城乡统筹的连续性有何影响?是先着力解决大农村和三峡库区发展问题,还是先把城市做大做好,用城市辐射力来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城乡统筹的所需资金从何而来?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最关键是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主要包括:(1)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迁徙自由、就业自由、投资自由等等,(2)建立评价城乡良性互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制定有利于加速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3)统一城乡税收标准,减轻农民税收负担;(4)统一城乡贷款利息,增加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贷款资源(5)统一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让农民有病不敢进医院成为历史;(5)统一城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保证教育均衡发展;(6)统一城乡户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7)统一就业制度,彻底开放城市劳力市场,在工资待遇上逐渐拉平城乡差距;(8)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9)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10)在体制改革上,探索重庆市统筹城乡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等等。

  然而在现有政绩考核制度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了忌讳的话题,不敢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惟书,惟上,不惟实,害怕失败,担心犯错误,走弯路,失去既得利益,对创新噤若寒蝉,成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无形的绊脚石。为了顺利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重庆首次出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吸收了社会各界的意见,是一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政策性文件,这就是2007年11月15日,重庆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通过的批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形成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支撑平台是:以“加快”“率先”为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支撑,以“一圈两翼”为平台。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突破口是: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引导和促进“农村富余农民进城、城市生产要素下乡”。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城乡、区域协商互动发展机制,农民工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重庆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覆盖相关领域并形成体系,驱动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总体形成,速度效应、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领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五年行动计划:着重在“行政管理、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服务、社会管理”六项制度改革形成综合配套效应,抓住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镇)六个关键环节建立农民工有序转移通道,引导就业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合理分布,贴近农民工、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三大群体建立民生制度体系。

  在新的一年里,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取得突破?王鸿举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从三方面取得改革实验突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引导农民工转移进城就业安居机制;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鼓励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统筹“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努力改变“小马拉大车”的状况,增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一圈”带动“两翼”发展的能力。

  农民工、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正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关键所在,2008年重庆“两会”代表最关注的话题亦在情理之中。

  蔡律     2008年1月20日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