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近年来,人们对教育方面的置疑越来越多。归结起来,我认为大概是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领域产业化。
教育是个以投入为主的领域,其产出是适应整个国家的各方面发展的人才。这个功能,决定着该领域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一个特殊领域。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其效益。然在教育这些年的所谓改革中,极力要推行教育产业化的模式。把教育看做一个产业来对待,要求不仅是出产品,还要强调经济效益,如此,就把学校推向企业化,其后果则是学校开始向盈利方面拓展,不竭余力地设法收钱。不仅把学校的学费标准推向一个新阶段,更有什么“择校费”、什么名目的班费、活动费、以至连食宿费(诸如公寓与普通宿舍分开,各种食堂的增加各种名目,名曰改善学生生活,实为赚钱)上都做足了文章。更有一些什么专家、学者(诸如张唯迎、茅于轼之流)也为之放言,就是要提倡高等学校高收费等等。于是乎,从大学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都高高地举起涨价收费的大旗,挖空心思地从各个渠道划拉钱财。什么义务教育、什么有教无类,新的老的观念统统靠边,我们只认识钱。我们这个学校就是大门向难开,没钱别进来。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难怪老百姓把教育都列入了新的压在百姓头上三座大山之一,可见教育产业化的后果之严重。欲问此事之罪魁祸首,教育部是难辞其咎的。以我之见,学校乱收费并不全是学校之过错。责任首先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来承担。自上个世纪末期,教育改革就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并发布一条规定,高等学校低于规定学费标准收费的,不得入选重点行列,不得入选什么211工程计划。一下就把高校的收费活动推向了新高潮。在教育投入上,还搞什么自筹资金建设,什么公办民营,就连教师涨工资的问题,也提出只有指标,没有资金,资金为学校创收而取得。还有搞什么评比,重点校、示范校的硬件达标标准等等。如此一来,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做学校,在缺少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光靠原来一些小规模的校办企业身上所获取的管理费、利润已经远远地不够用了。那现成最好使用资源——学生就成了学校经费缺口弥补的首选资源,此举就无疑会使学费及其他费用不断攀升,同时还又千方百计地巧设名目向广大学生伸出攫取各种费用的黑手。另外为了增加学校的所谓硬件设施,还利用自身原有划拨的土地进行暗箱交易,还有进行什么扩大经营范围,以至旅馆、写字楼都占据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投资、引资也不惜以牺牲正常的教学环境为代价,学校也按什么公司化进行改造;为了壮门面,来跑到银行贷款来进行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大兴土木;网友报料,某大学的大门一座竟耗资8000多万元。由于不合适宜地大规模建设,银行贷款数量与时具进,截止到2007年末,已有数十所大学的资金来源和现有资产远不能抵偿借款,要是按《公司法》的有关章节规定,应该是到了破产的境地。教育部为此专门安排一个什么置换土地以偿还贷款的规定,其实就是要求有资源较好的土地实施割地赔款。由于大量肆意挥霍金钱,也给学校及其有关部门产生了腐败的温床,这些年因腐败而犯罪的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为数也决不是屈指可数,而是形成了社会上另一个腐败犯罪的群体。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在其发表的一个中篇小说里,用一主人公的嘴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教育、卫生系统的单位早晚要退出商品经济的领域。
二、教育指导思想的功利化。
在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另一特点就是表现在教育领域中的功利主义迅速蔓延,不仅是在一些公开的领域,就是在办学方向、培养方向、学科设置等方面,都体现着急功近利。大专院校一是升格,二是扩招,三是不遗余力地增设热门专业,人为地打破社会需求的平衡,而对自己的实际能力缺乏一个理性的判断。结果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屡创新低,此动向还波及到研究生。现在还出现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重读中专的事实。在加上社会上从人事管理部门遗传下来的一些余毒,用人单位招聘,学历必须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不管干什么,学历成了必备条件,也不管实际工作是否需要。反正现在社会上大学生急于找工作有的是,如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传的,“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有的是。
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教师不安心教学,只想外出捞取外快。所谓“教授四处奔波,为钱而奋斗,越来越像商人。”甚至不择手段,抄袭、伪造学术成果,制造出一场场闹剧。比较闻名于世的,如某一流大学的“汉芯事件”,发展到诈骗国家资金上亿元;还有某著名大学的若干教授为了一己之私利,抄袭国外学者的论文,被在网络和媒体上暴光,将原文与抄袭文同时公布在网上;某大学教授自称被“挟持”出席什么鉴定会,违心的在鉴定书上签字,形成什么“最新科技成果”。学生不安心读书,只想一夜成名,甚至不惜出卖自己能出卖的一切(包括肉体)。在教学上,把什么英语等级考试、什么证书考试统统列入大纲,不达标者不能获取毕业证书。等等等等,类似功利主义的种种表现不胜枚举。这些不都是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升为指导思想而酿的恶果吗?这不也正是十余年教育改革失败的缩影吗?
三、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错位。
注意,我在此只好用“错位”这个词来说,尽管不大合适贴切。但实际上是这个层面上的改革也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中学成了高考指挥棒的绝对牺牲品。一切都是围绕高考在转圈圈,而且把高考(还有中考)都视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此为奋斗目标,学生的一切就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自2007年,又开始推行什么新的教改,虽然具体内容,我做为局外人不甚了了,但从我听说的情况,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许多地方,这个改革给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不仅现任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也是糊里糊涂,什么“减负”,更是无从谈起。连教师都不甚明白的课程大纲,还能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还要高唱什么“素质教育”、“减轻负担”。我们就看小学生上学背的书包重量,就知道什么是负担了。我曾在电梯上,见到邻居家的一小学生,随手掂了一下他肩上的书包,乖乖,三年级的孩子,身高在一米三上下,体重也不会超过80斤,可那书包的重量决不会低于20斤。据说这还有一部分书本还在学校里,要是全部装回,重量要在30斤以上,一般的小学生书包还真装不下。不少孩子上学时已改用轮式箱装书本了,这样一是减轻身上的负担,二是能把书本全部装运回家。这难道也是教育改革丰硕成果?
四、我对教育管理的浅见。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个基础一定要做好,不然孩子逐渐长大后,其知识成分犹如空中楼阁,难以适应发展。小学的英语教学不必一律强求,而且更不要做为一门主要课程予以重任。除去语文、数学外,其余的各类课程一律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增加其知识范围为目标。一是不考试,二是不留作业。期末做个课堂作业就算完成。至于成绩,不必记载,只是根据平时教师掌握的情况在评语上写上一句即可。就是语文、数学两个主课,考试也是以基础为主,数学强调运算速度和效率,语文把字、词、造句及病句做好。作文能以达到基本作文章的要求。中学同样是基础教育,我更赞成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基础知识运用熟练,而不是苛求于难题、偏题。凡是为人父母者,都能体会到中学孩子的课程之负担,每周除去天天有10个小时的校园生活外,还有周末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要参加,不如此,就没法在考试获取高分。在语文教学中,我以为一定要加强学生论说文的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基础文稿之一,而且大学里的各类论文要必须有此基础。但为了应付高考这个牵动千家万户人的“基础教育指挥棒”,中学里的命题作文都在花里胡哨上下了不少工夫。而真正实用的文体则被弃置一边。另外,在国内的“中学生补习班经济”日益繁荣,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领域。这现象其实是很荒唐的,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与精力的支出,另一方面也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学生从心理到身体的一个摧残;同时还给一些应运而的人群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现象在国际上好象只有中国才有吧!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什么重点中小学的设置,虽然近年来开始改称为示范学校,实际是换汤不换药。这里我特别要提出的是,安徽省某市教育局长,在其任职的近10年的时间内,该市的中学对全市中学生而言,已经没有什么重点非重点之差别,只剩下的是路远还是路近的区别。这个教育局长可以称为是基础教育管理的楷模。中学是个很特殊的成长阶段,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还应承担起体育人才培养之最大的后备力量。仅以足球为例,中国足球之所以总也无法冲出亚洲,就是因为后备力量太贫乏之过。而且类似的体育活动在区域内也不是开展的很令人欣慰。至于大学的体育活动开展好于中小学,但对与日益增长的国家声望和人口相比,这个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更何况许多项目到大学才开始有些成绩的话,已为时晚矣。
至于高等教育,中国的大学数量之多,堪称是世界第一。不仅有公办,而且还有民办、挂靠等也有相当数量。但质量呢?若是以学校之所谓“硬件”来看,许多大学的“硬件”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出类拔萃的。只可惜是,世界评价的前200所大学里,中国目前连一席之地都占不到。我就不知道教育部搞的什么学校评估是什么内容,从结果上看,它“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差之甚远。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不合理,为了什么目的我不知道,但不少大学都纷纷更名,为了能“名副其实”,就加设专业,也不管能力和水平,只是一味地盲目攀比。就连为了适应英语单词差别的需要,也成了大学更名的一个理由。比如某名牌大学,在工科方面的教学水平是很有水平的,现在也扩容了什么“文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且不说这些新设专业的水平如何,如此不伦不类丧失自身特色的事情,在国外的大学中肯定是不会做的。之所以如此,无非就是在其英文校名中能用“university”而不用“college”。各大学原本下面是什么系,现在也以学院而冠名。除了称谓变化外,还有什么实质内容呢?再就是高等教育中,基础应用专业数量锐减,取而代之的都是什么当今“前沿专业”。特别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更是为各大学所追捧,其招生数量之多也是成为当今社会上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说句粗俗话,计算机里是长不出大米的!
我个人以为,大学、专业研究所、大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应组成一定的联合体,其人员有岗位相互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才能把当今科技前沿、生产发展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不至于去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脱离科技生产实践。也肯定会减少什么学术抄袭、作假的现象。例如:在大学从事教育三年,到研究所里参与同专业项目研究两年,再或是到企业中参与生产设计两年,其肚里就有很多很好的现实教材,讲课也会更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大学一定要废弃一些无用的课程设置。比较典型的是英语。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英语,学生不能达到什么级别考试,连毕业证都不能得到。我想问一句:现在的孩子,小学就开设英语,中学又是六年,还要奉为主课。到大学,又从“ABCD”开始,这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英语对非翻译人员来说,仅是一个工具,程度好坏并不能直接关系到其学术上是否能创新!更何况,什么托福、GRE、四六级以及相关的各类试卷,都是以打“√”为主。能让学生在缺乏语言的环境下,其英语程度提高到何等程度也令人置疑。更何况不少学生连用中文写文章都力不从心,为什么要把英语放在那么突出的地位上呢?我身边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友人之子自小学五年级就转到国外上学,到初中毕业不过几年的时间(还没有进过什么专门的补习班),比他爹(职业英语翻译工作)已经在英语上花了几十年的听说等表达能力都强的多!!!大概除去在专业领域外的英语水平,其英语水平绝对高于国内大学外语专业的毕业生。
教育问题是个很大的体系,与之相关的话题也很多,我做为一个局外人,乱七八糟地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望各位阅后批评指正。我再声明一点,我工作30多年,除去上学外还真没到学校里很深入地了解过什么,所谈皆为皮毛,更不知对否。只是这些话似乎不吐不快耳。
一、教育领域产业化。
教育是个以投入为主的领域,其产出是适应整个国家的各方面发展的人才。这个功能,决定着该领域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一个特殊领域。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其效益。然在教育这些年的所谓改革中,极力要推行教育产业化的模式。把教育看做一个产业来对待,要求不仅是出产品,还要强调经济效益,如此,就把学校推向企业化,其后果则是学校开始向盈利方面拓展,不竭余力地设法收钱。不仅把学校的学费标准推向一个新阶段,更有什么“择校费”、什么名目的班费、活动费、以至连食宿费(诸如公寓与普通宿舍分开,各种食堂的增加各种名目,名曰改善学生生活,实为赚钱)上都做足了文章。更有一些什么专家、学者(诸如张唯迎、茅于轼之流)也为之放言,就是要提倡高等学校高收费等等。于是乎,从大学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都高高地举起涨价收费的大旗,挖空心思地从各个渠道划拉钱财。什么义务教育、什么有教无类,新的老的观念统统靠边,我们只认识钱。我们这个学校就是大门向难开,没钱别进来。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难怪老百姓把教育都列入了新的压在百姓头上三座大山之一,可见教育产业化的后果之严重。欲问此事之罪魁祸首,教育部是难辞其咎的。以我之见,学校乱收费并不全是学校之过错。责任首先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来承担。自上个世纪末期,教育改革就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并发布一条规定,高等学校低于规定学费标准收费的,不得入选重点行列,不得入选什么211工程计划。一下就把高校的收费活动推向了新高潮。在教育投入上,还搞什么自筹资金建设,什么公办民营,就连教师涨工资的问题,也提出只有指标,没有资金,资金为学校创收而取得。还有搞什么评比,重点校、示范校的硬件达标标准等等。如此一来,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做学校,在缺少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光靠原来一些小规模的校办企业身上所获取的管理费、利润已经远远地不够用了。那现成最好使用资源——学生就成了学校经费缺口弥补的首选资源,此举就无疑会使学费及其他费用不断攀升,同时还又千方百计地巧设名目向广大学生伸出攫取各种费用的黑手。另外为了增加学校的所谓硬件设施,还利用自身原有划拨的土地进行暗箱交易,还有进行什么扩大经营范围,以至旅馆、写字楼都占据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投资、引资也不惜以牺牲正常的教学环境为代价,学校也按什么公司化进行改造;为了壮门面,来跑到银行贷款来进行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大兴土木;网友报料,某大学的大门一座竟耗资8000多万元。由于不合适宜地大规模建设,银行贷款数量与时具进,截止到2007年末,已有数十所大学的资金来源和现有资产远不能抵偿借款,要是按《公司法》的有关章节规定,应该是到了破产的境地。教育部为此专门安排一个什么置换土地以偿还贷款的规定,其实就是要求有资源较好的土地实施割地赔款。由于大量肆意挥霍金钱,也给学校及其有关部门产生了腐败的温床,这些年因腐败而犯罪的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为数也决不是屈指可数,而是形成了社会上另一个腐败犯罪的群体。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在其发表的一个中篇小说里,用一主人公的嘴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教育、卫生系统的单位早晚要退出商品经济的领域。
二、教育指导思想的功利化。
在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另一特点就是表现在教育领域中的功利主义迅速蔓延,不仅是在一些公开的领域,就是在办学方向、培养方向、学科设置等方面,都体现着急功近利。大专院校一是升格,二是扩招,三是不遗余力地增设热门专业,人为地打破社会需求的平衡,而对自己的实际能力缺乏一个理性的判断。结果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屡创新低,此动向还波及到研究生。现在还出现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重读中专的事实。在加上社会上从人事管理部门遗传下来的一些余毒,用人单位招聘,学历必须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不管干什么,学历成了必备条件,也不管实际工作是否需要。反正现在社会上大学生急于找工作有的是,如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传的,“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有的是。
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教师不安心教学,只想外出捞取外快。所谓“教授四处奔波,为钱而奋斗,越来越像商人。”甚至不择手段,抄袭、伪造学术成果,制造出一场场闹剧。比较闻名于世的,如某一流大学的“汉芯事件”,发展到诈骗国家资金上亿元;还有某著名大学的若干教授为了一己之私利,抄袭国外学者的论文,被在网络和媒体上暴光,将原文与抄袭文同时公布在网上;某大学教授自称被“挟持”出席什么鉴定会,违心的在鉴定书上签字,形成什么“最新科技成果”。学生不安心读书,只想一夜成名,甚至不惜出卖自己能出卖的一切(包括肉体)。在教学上,把什么英语等级考试、什么证书考试统统列入大纲,不达标者不能获取毕业证书。等等等等,类似功利主义的种种表现不胜枚举。这些不都是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升为指导思想而酿的恶果吗?这不也正是十余年教育改革失败的缩影吗?
三、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错位。
注意,我在此只好用“错位”这个词来说,尽管不大合适贴切。但实际上是这个层面上的改革也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中学成了高考指挥棒的绝对牺牲品。一切都是围绕高考在转圈圈,而且把高考(还有中考)都视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此为奋斗目标,学生的一切就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自2007年,又开始推行什么新的教改,虽然具体内容,我做为局外人不甚了了,但从我听说的情况,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许多地方,这个改革给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不仅现任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也是糊里糊涂,什么“减负”,更是无从谈起。连教师都不甚明白的课程大纲,还能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还要高唱什么“素质教育”、“减轻负担”。我们就看小学生上学背的书包重量,就知道什么是负担了。我曾在电梯上,见到邻居家的一小学生,随手掂了一下他肩上的书包,乖乖,三年级的孩子,身高在一米三上下,体重也不会超过80斤,可那书包的重量决不会低于20斤。据说这还有一部分书本还在学校里,要是全部装回,重量要在30斤以上,一般的小学生书包还真装不下。不少孩子上学时已改用轮式箱装书本了,这样一是减轻身上的负担,二是能把书本全部装运回家。这难道也是教育改革丰硕成果?
四、我对教育管理的浅见。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个基础一定要做好,不然孩子逐渐长大后,其知识成分犹如空中楼阁,难以适应发展。小学的英语教学不必一律强求,而且更不要做为一门主要课程予以重任。除去语文、数学外,其余的各类课程一律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增加其知识范围为目标。一是不考试,二是不留作业。期末做个课堂作业就算完成。至于成绩,不必记载,只是根据平时教师掌握的情况在评语上写上一句即可。就是语文、数学两个主课,考试也是以基础为主,数学强调运算速度和效率,语文把字、词、造句及病句做好。作文能以达到基本作文章的要求。中学同样是基础教育,我更赞成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基础知识运用熟练,而不是苛求于难题、偏题。凡是为人父母者,都能体会到中学孩子的课程之负担,每周除去天天有10个小时的校园生活外,还有周末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要参加,不如此,就没法在考试获取高分。在语文教学中,我以为一定要加强学生论说文的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基础文稿之一,而且大学里的各类论文要必须有此基础。但为了应付高考这个牵动千家万户人的“基础教育指挥棒”,中学里的命题作文都在花里胡哨上下了不少工夫。而真正实用的文体则被弃置一边。另外,在国内的“中学生补习班经济”日益繁荣,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领域。这现象其实是很荒唐的,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与精力的支出,另一方面也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学生从心理到身体的一个摧残;同时还给一些应运而的人群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现象在国际上好象只有中国才有吧!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什么重点中小学的设置,虽然近年来开始改称为示范学校,实际是换汤不换药。这里我特别要提出的是,安徽省某市教育局长,在其任职的近10年的时间内,该市的中学对全市中学生而言,已经没有什么重点非重点之差别,只剩下的是路远还是路近的区别。这个教育局长可以称为是基础教育管理的楷模。中学是个很特殊的成长阶段,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还应承担起体育人才培养之最大的后备力量。仅以足球为例,中国足球之所以总也无法冲出亚洲,就是因为后备力量太贫乏之过。而且类似的体育活动在区域内也不是开展的很令人欣慰。至于大学的体育活动开展好于中小学,但对与日益增长的国家声望和人口相比,这个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更何况许多项目到大学才开始有些成绩的话,已为时晚矣。
至于高等教育,中国的大学数量之多,堪称是世界第一。不仅有公办,而且还有民办、挂靠等也有相当数量。但质量呢?若是以学校之所谓“硬件”来看,许多大学的“硬件”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出类拔萃的。只可惜是,世界评价的前200所大学里,中国目前连一席之地都占不到。我就不知道教育部搞的什么学校评估是什么内容,从结果上看,它“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差之甚远。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不合理,为了什么目的我不知道,但不少大学都纷纷更名,为了能“名副其实”,就加设专业,也不管能力和水平,只是一味地盲目攀比。就连为了适应英语单词差别的需要,也成了大学更名的一个理由。比如某名牌大学,在工科方面的教学水平是很有水平的,现在也扩容了什么“文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且不说这些新设专业的水平如何,如此不伦不类丧失自身特色的事情,在国外的大学中肯定是不会做的。之所以如此,无非就是在其英文校名中能用“university”而不用“college”。各大学原本下面是什么系,现在也以学院而冠名。除了称谓变化外,还有什么实质内容呢?再就是高等教育中,基础应用专业数量锐减,取而代之的都是什么当今“前沿专业”。特别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更是为各大学所追捧,其招生数量之多也是成为当今社会上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说句粗俗话,计算机里是长不出大米的!
我个人以为,大学、专业研究所、大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应组成一定的联合体,其人员有岗位相互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才能把当今科技前沿、生产发展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不至于去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脱离科技生产实践。也肯定会减少什么学术抄袭、作假的现象。例如:在大学从事教育三年,到研究所里参与同专业项目研究两年,再或是到企业中参与生产设计两年,其肚里就有很多很好的现实教材,讲课也会更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大学一定要废弃一些无用的课程设置。比较典型的是英语。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英语,学生不能达到什么级别考试,连毕业证都不能得到。我想问一句:现在的孩子,小学就开设英语,中学又是六年,还要奉为主课。到大学,又从“ABCD”开始,这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英语对非翻译人员来说,仅是一个工具,程度好坏并不能直接关系到其学术上是否能创新!更何况,什么托福、GRE、四六级以及相关的各类试卷,都是以打“√”为主。能让学生在缺乏语言的环境下,其英语程度提高到何等程度也令人置疑。更何况不少学生连用中文写文章都力不从心,为什么要把英语放在那么突出的地位上呢?我身边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友人之子自小学五年级就转到国外上学,到初中毕业不过几年的时间(还没有进过什么专门的补习班),比他爹(职业英语翻译工作)已经在英语上花了几十年的听说等表达能力都强的多!!!大概除去在专业领域外的英语水平,其英语水平绝对高于国内大学外语专业的毕业生。
教育问题是个很大的体系,与之相关的话题也很多,我做为一个局外人,乱七八糟地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望各位阅后批评指正。我再声明一点,我工作30多年,除去上学外还真没到学校里很深入地了解过什么,所谈皆为皮毛,更不知对否。只是这些话似乎不吐不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