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根本原因


  
    试探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根本原因
    
     作者:杨党校

     文章来源:《党史文苑》2003年06期
 (鉴于版权和网上滥用情况,在引用本文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摘要:在论述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根本原因上,本文从错杀袁文才、王佐的表面原因入手,通过二人被杀前后的党的自身建设的分析,以史为据,提出袁、王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自身建设的不彻底,文章最后提出以史为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袁文才王佐被杀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党的自身建设

  1930年2月24日,参加过革命有一定的时间,经过改造后对党的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袁文才、王佐,不是战死在对敌的疆场,而是受上级的诱骗,牺牲在自己人的枪口下,成为中共最早被错杀的红军将领。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表面原因,又有深层的根本原因。

  

  由一代绿林好汉成长为红军将领的袁文才、王佐,被朱昌偕为首的湘赣边界特委以策划“军事阴谋”的罪名杀害,造成了湘赣边界的一场历史悲剧,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历史证明,杀害袁、王是错误的。其一,袁、王都已入党,不属于“土匪头目”;其二,井冈山失守时,王佐当时是留山武装力量最强的队伍,他们在坚持斗争中表现坚决,战斗力强,没有叛变行为;其三,袁、王部队三次受编,三次被调往湘南作战,说明他们总的方面是听指挥的;其四,袁、王虽然历史上当过绿林首领,但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有功劳的。

  应当指出的是,边界特委所以杀害袁、王也是有原因的。就其表面来看,首先是中央当时“左”的政策的指导,加上执行者教条主义。当时,党的“六大”文件中提出对土匪部队“杀戮其首领,收编其群众”,虽然袁、王的情况那时已不属于“土匪”之列,但永新县委王怀、宁冈县委龙超清等抓住文件中某些条文,主张把袁、王杀掉。其次,土客籍矛盾恶化。当时边界的情况是“土党客枪”,地方党组织一些领导人对作为客籍人的袁、王意见很大,但因他俩掌握了枪杆子,拿他们没办法,只好用组织手段给予报复。再次,袁、王部队自身的变化,也是促使事态发展的重要因素。袁、王部队经过党的教育,在政治面貌和思想觉悟方面有了变化,但是没有彻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待特委领导还是不够尊重。最后,袁、王诱骗罗克绍和五军执行特委的错误意见出兵永新是袁、王被杀的直接原因。边界特委对袁、王诱骗罗克绍一事,怀疑颇深并得出结论说:“如不解决袁、王,边界的党会有被一网打尽的可能”,要求彭德怀派五军解围。

  

  有些学者认为前文所述的四个(表面)原因是袁文才、王佐被杀的主要原因,但笔者以为,袁、王被杀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在于,党的自身建设的不彻底。为此,我们有必要先考察有关袁、王被害前党的自身建设的具体情况。

  在袁、王二人被害之前,一方面,我们党很关注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建设更是煞费苦心,贡献巨大。他在1927年9月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时,针对当时部队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编制不健全,部队中盲动主义、急躁情绪显著的混乱思想和军中残留的军阀主义习气严重的三个主要情况,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使我军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会议,使党的自身建设工作中“党的组织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P168)。1929年夏在上海召开的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对巩固党的组织,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也有一定作用。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更突出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2](P83)

  另一方面,党的这些自身建设工作相应的又是不彻底的。一是“支部建在连上”贯彻的不彻底。主要表现是“支部组织不健全,生活不正常,工作无中心,造成支部与应联系的群众关系不密切,不能形成领导核心”[3](P170);党的质量也不高,“党的无产阶级化还是一个严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党员中存在着小资产阶级意气之争,并表现为拼命与消极两个极端;上下级关系不密切”[4](P170)。二是党的六大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六大”所确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但在有些方面,比如“对‘左’倾盲动主义的批评并不彻底,没有深入指出其错误实质及其社会思想根源”[5](P175);在组织工作上,大会“对党的组织问题并未很好地讨论”,“在‘六大’会议上是有‘山头’倾向的,不能完全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特别是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把反对机会主义与盲动主义看成人身攻击”[6](P181)。三是六届二中全会继续发展了“六大”的缺点,在许多问题的制定上带有明显“左”的倾向,进一步助长了党内特别是中央领导机关已经存在的“左”倾思想的发展。四是古田会议的贯彻并非很成功。当时有些人对革命斗争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对时局的估量和红军的行动问题抱有右倾悲观思想。例如,林彪曾开小差,袁文才在1929年就有过从赣南逃回家乡。毛泽东同志为此在1930年1月5日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的回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就分析和批评了这种情况。

  以上史实表明,袁、王被杀前党的工作缺乏强有力的运行机制,“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着断层,也即表明党的自身建设还不够彻底。这种情况下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单为后来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深埋祸根,还深刻地寓于袁、王被杀之中,并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根本因素。

  

  通过对史实材料的分析,可以认为党的自身建设不彻底,是形成袁、王被杀的四个表面原因中根本原因。

  第一,“六大”文件中的缺点和错误深刻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不彻底。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对当前革命性质、任务、路线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推动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大会也存在着缺点和错误,这些错误与党的政治建设是分不开的。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但是,“党的领导机关的一部分人没有能够在这一整个阶段中掌握住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7](P315)。正是这样,“六大”文件中才出现了杀戮其领袖,争取其群众的“左”倾观点,为错杀袁、王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党的组织建设的不彻底是造成土客籍矛盾及其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对于袁、王的死,湘赣边界党组织的一些主要负责人应负直接的责任。他们只看见局部利益,看不到整体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存有私心,搞宗派主义和地方主义,而不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倾听下级组织和群众的意见,接受大家的监督。导致“红军党的组织问题,现在到了非常之严重时期,特别是党员的质量之差和组织之松懈,影响到红军的领导与政策之执行非常之大”[8](P203)。也促使他们与袁、王矛盾激化,以为袁、王是“足以危害边界的第一个势力”,“必须坚决解决袁、王”,从而为错杀袁、王从组织上定了框框。

  第三,党的作风建设的不彻底是导致袁、王部队自身变化和五军执行特委错误意见致使袁、王被杀的根本原因。当时,一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很不完善。党内务虚不务实,看重的是上级文件,深信本本和条条,不注重实际调查。结果在对待袁、王问题上,某些同志只抓住“六大”文件中某些条文,主张把二人杀掉。二是党的工作作风建设也不尽人意。在工作上突出表现在,不思考地盲干的盲动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红五军担任领导的同志只听特委的一面之词而草率行动的原因。按理,红五军的领导同志,自1928年12月到井冈山后,对袁、王及其部队应该有所了解,当得到特委会决定武力处理袁、王部队时,应采取慎重态度,认真思考,不能盲动处之,使边界的工作不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三是党的生活作风滑坡现象严重。一方面,党的生活中个人主义盛行,其突出表现就是存有报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另一方面,党的生活中非无产阶级的小农意识普遍。这些当然和党员成分中农民占极大分量有关,党的六大时,党员成分中“农民同志占百分之七十六”[9](P273)。但更主要的还是没有及时彻底地进行思想教育,肃清错误观念,结果导致了有些人“对党代表的尊重与否,完全是看人行事。党代表如果能打仗,工作能力强,他们就尊重,否则就看不起,甚至骂党代表是‘卖狗皮膏药的’”[10](P305)。袁、王及其部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脱胎于绿林,生活作风散漫,破坏群众纪律,对特委领导不够尊重,又不虚心接受批评教育,这也促进了他们与特委的矛盾激化,最后的刀兵相见。

  质言之,造成袁、王被杀的根本原因就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不彻底,而袁、王及其部队的自身原因则是揭开这场悲剧的帷幕。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系统地分析袁文才、王佐被杀的原因,从中得出经验教训,对党的自身建设不仅在革命年代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在我们当前建设时期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党的自身建设出了问题,当今就不只是错杀几个人的问题,还得要毁灭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是亡党亡国的大事。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4][5]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关于党的“六大”研究[A].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共产党人>发刊词[A].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古田会议:决议案[A].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0]赖传珠.古田会议前后[A].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工教研室编.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2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