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另类报复蒋铜像


陈水扁另类报复蒋铜像

封闭近八个月后,改名为“民主纪念馆”的台湾“中正纪念堂”重新开门,蒋介石铜像得以保留,但有三百多只风筝环绕,再加上学运和社运照片、“二二八”受难者名字等,馆内已面目全非。

岛内分析指出,陈水扁当局终究没敢将蒋铜像拆除或关在鸟笼内,只是怕“去蒋化”过火,适得其反,于选情不利。

 

阿扁开门 “民主”让道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2008年第一天的上午,在朗朗晴空之下,台湾“民主纪念馆”内传来悠扬的台湾民谣歌声,但四周却被警察团团包围,便衣的“国安”人员在定点站岗,大批游客不得其门而入,原因无他,陈水扁驾临之后,“民主馆变得不民主,自由广场不再自由了。”

其时,二楼蒋介石铜像大厅正举办纪念馆重新开放的典礼,为让陈水扁等当局要员不受干扰,顺利揭幕,整个园区从凌晨2时到中午12时封闭。

数百名民众被挡在门外,聚在已改名为“自由广场”牌匾下,其中有身上挂满标语的抗议人士,也有手持大旗咒骂陈水扁的男子,前“立委”林正杰也自备喇叭到场呛声,偶而有挺扁、反扁的人士发生口角冲突。

在馆内,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陈水扁开启了二楼铜像大厅“民主大门”,致词号称“民主开门”后,他和“行政院长”张俊雄、“总统府秘书长”叶菊兰、“副秘书长”林佳龙、“教育部长”杜正胜等一干民进党要员,以及数十位受邀的“二二八”家属,独享着一场名为“民主开门·自由风吹”的展览。

典礼由台湾交响乐团、实验合唱团演唱原住民作曲家高一生的作品“鼓动”揭开序幕,接着百人合唱“夜来香”、“客家本色”、“台湾”等四大族群歌曲。

 

不拆不围 未敢过激

二楼大厅的蒋介石铜像,重两万一千公斤,高十米,既是厅内的核心,也是馆内馆外关注的焦点。

数十位受邀进馆的“二二八”家属,贴近蒋介石铜像时,有人神情激动对着铜像痛骂;也有家属拿着抗议布条在铜像集体拍照留念;一位罹难者家属向“教育部主任秘书”庄国荣泣诉,为何不把铜像拆除?

在“中正纪念堂”封馆的八个月中,先后被定为古迹、改名“民主纪念馆”,“大中至正”亦一同改作“自由广场”,作为“去蒋”的又一步,拆除蒋介石铜像本在民进党当局的筹划中。

去年11月,台湾文建会指定这一园区为国定古迹,12月通过的“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修正条文,确定国民党掌管的台北巿府无管辖权,一方面得以将馆、牌改名,遂“去蒋”图谋,但另一方面也挡住了进一步的打算:因为自己认定为古迹,违法拆除等于打自己嘴巴。

民进党当局不甘心,其“教育部”于年底又想出一招并公之于众,即以10高钢架围住铜像,如关在鸟笼中,“禁锢蒋介石”,并在二侧墙面贴上“二二八”受难者姓名照片。

此计仍然过激,引来骂声一片。台湾“二二八”基金会董事长陈锦煌感慨,这种概念“太粗暴太冲突”。另有人称之为“恐怖政治”又一举。

为免纵火伤己,最高当局亦紧急喊停。吕秀莲于1230批评作为其部下的“教育部”,处理“大中至正”牌匾时“不尽完善”,亦即粗暴犯怒,致使民进党选情下降,称“部长”杜正胜应向全民道歉。

12月初拆匾改名前后,在陈水扁、“教育部”主秘庄国荣联手下,民进党候选人民调全部往下掉,最少掉5%,最多掉到10%多。

 

心有未甘 “另类报复”

在选情算计与民众之怒下,民进党当局放弃了拆、围打算,但陈水扁“惩罚蒋介石”的初衷未改,决不会让蒋铜像一如原状。

在开幕展览中,三百多只风筝环绕铜像,有各式国剧脸谱、飞鱼、蝴蝶等造型,代替铜像成为观众的视线重点。

此外,在大厅两侧墙面开两大窗,放了野百合学运、社运时的大幅照片;中间并有两道墙,“民主墙”及“守护台湾之墙”,也布满相关照片,“二二八”基金会组长林辰峰称,目的就是“将空间切割”,使“威权不再”。

“二二八”死难者的名单及画作,也贴到了墙上。在一楼大厅,也同时展开“报禁解除廿年特展”及“人权特展”,处处是对蒋氏父子的“无声控诉”。

陈水扁曾声称,“让蒋介石面对因他而枉死的人,这样就够了!”。

台湾《苹果日报》对此指出,陈水扁此举是“另类报道”,把自己的仇恨投射到死者身上,以此惩罚死者,恐吓生者,并且凝聚(而非化解)社会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