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党校: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谈大学生如何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
内容提要:当前,全国人民正处在学习党的十六报告的热潮中,而作为青年大学生,除了认真学习报告,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准确把握报告内涵以外,还应该如何做,这是本文欲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创新在大学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中的特殊作用的角度来具体阐明一个观点,即大学生必须努力做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学习 创新 发展 大学生 十六大报告 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1]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话来讲,就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做的十六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历经一年多的艰辛准备,囊括了十大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与各个领域,是指导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
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那么,如何更好地学习它?如何发挥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应有作用?我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做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学会学习
方法问题对从事一切活动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得法者事倍功半,不得法者事半功倍。对于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于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的学习,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在积累一定资料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原文,进行系统性学习。积累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准备和基础,“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邓拓语)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原文,博大精深,内涵深奥,没有一定相关资料的积累是很难理解、把握的;没有原文基础性的学习,谈不上进行系统性学习,也就难达到学习目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研读十六大报告原文时,大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其实,资料的积累也是一种研究工作,从来没有一个做研究工作有成绩的人是不搞资料工作的。进行了资料积累,只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接下来大学生则须站在比一般人更高的位置,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原文进行系统学习。一方面,在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成就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是关键,改革是动力,只有加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是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明确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各项建设工作取得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另一方面,从辩证法的高度看到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各项建设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现在的和将来的建设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其次,理清思路,把握重点,进行针对性学习。俗话说:乱纱织不出布,散沙堆不成房。思路不清,重点就不明,容易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无的放矢,难以在已有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因而,为了“打靶要打到靶心上”,在学习十六大报告时,大学生就必须理清头绪,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学习。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少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2]这是贯穿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的主线,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而,学习十六大报告精神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内容,深入理解它们,把理解和分析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问题指向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和分析上。通过这种切中要害的理解和分析,才能正确领会十六大报告的深刻内涵,吃透其中的精神实质,而无形中我们又会对二者关系做进一步考察,从而又加深了对十六大报告精神的理解。
再次,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应用性学习。对待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理论)的实在性和可靠性,感觉经验则靠不住,从而贬低和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另一种是“经验论”,它与“唯理论”相反,认为理论靠不住,只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靠,从而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理论根源于实践,实践又“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4]。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其本身的内在要求,只有实践中的理论才是真正的完整理论。另一方面,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实践,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是其直接应用于实践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一点,任何实践都是盲目的,任何理论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并指导实践,这是一条客观真理。大学生要在学习十六大报告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学习中如果脱离实践来学习十六大报告精神,即使学到了深层理论,也“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5],所以,“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6]因而,大学生必须进行应用性学习,即将十六大报告基本精神与我们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坚持,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为十六大报告精神注入新思想、新活力。
二、把握创新
创新一词是时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受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对创新先后进行过精辟论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则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989年6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中国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的13年,也是改革创新的13年。改革创新(改革也是一种创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历史性的发展变化:“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国家财政实力由‘强’变‘弱’;世纪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经济‘脊梁’坚挺;向现代化农业跨越;科技教育发挥先导作用;百姓感觉沧桑巨变。”[7]13年发展的大跨越,使世人为之惊叹,国际影响日益扩展。但在发展的背后,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展现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伟大民族魂!
上述种种现象无不表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加快发展和铸就辉煌。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时,也必须努力把握创新,坚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者相结合的方针。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创新,而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抱着本本当法宝,抱着教条当财富,只能招致学习上的失误、挫折和失败。
首先,自主性。大学生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精神时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的感知十六大报告材料,学习材料,深入地理解材料,把报告中所体现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应用于实践;其次,大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看着是一个受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凭借各方面有利的因素,以达到自己所规定的学习目标。相反,在学习时如果不能自主地做出判断和推理,那么对于思想内涵深刻的十六大报告,我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终将一事无成,更不必说创新和发展。
第二,能动性。大学生在学习十六大报告时的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能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结构、层次对十六大报告精神进行认真分析,提出问题,找出适合自己努力方向的“靶心”,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研究。另一方面,大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十六大报告精神的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使自身的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第三,创造性。“‘创造’,《辞海》的解释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即创造意味着突破,象征着革新,标志着进步,具有非重复性。”[8]但作为大学生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精神时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它并不一定要有“发现”、“发明”,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只要能够独立思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都是它的内涵。这也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在于继承,而创新离不开继承,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托尔斯泰语)另外,大学生还必须有“强烈的欲望”,一心想成为学业的领先者,从不甘居人后,“定能不断迸发出创造力的火化”[9]。
最后,实践没有止境,认识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别人,别人也必定要突破我们,这是一条普遍的必然规律。因此,只有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创新,创新不断,我们才能真正发展。
三、发展:学创结合
孔子在学思关系上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实,学习和创造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学习和创新本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方面,学习决定创新,是创新的基础,“一个空洞的大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捷普洛夫语)学习的优劣决定了创新的绩效;另一方面,创新又促进了学习,是学习的动力和目的,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即便是“学富五车”也难免成为书架子。因此,学创结合,既学又创,才是发展之道。
大学生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精神时的学创结合,首先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是对材料综合分析的过程,是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学会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能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方案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特定问题,达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方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过程”[10];三是要有一定的综合评价能力,即有一定的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它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创新一般要求越多方案越好,但选择方案只能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最佳的方案,为了确保选择的方案是最佳的,要求发挥正确而果断的评价能力。
总之,在十六大报告精神的学习中,大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立足点,经过系统性、指向性和应用性的理论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析问题的途径,确实做到学习与创新的紧密结合,同时,又不断运用理论到变化发展的实践中去,就一定能够实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让我们高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旗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的基本要求,以“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崭新姿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创造无悔青春,为党旗增辉!
(初稿于2002年12月)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原文摘要》,龙十一:《十六大报告考研预测》,内部资料。
[2]摘自:2002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4]引自:毛泽东《实践论》,王松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5]引自:萨迪《蔷薇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6]引自:卢梭《爱弥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7]摘自:2002—2003学年度(2)《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4—20页。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9]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杨党校: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谈大学生如何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
评论
2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