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雨流芳”处


人在“天雨流芳”处

 

 

这是四个会咬人的字,一见面就会狠狠的扑来,将心咬紧,逼着被咬的人非得把那种震撼和喜乐记忆一辈子。

之所以会吃惊,因为这样的组合在汉语词典里面都还来不及收录,遇上的人有些猝不及防,突然之间就撞见,突然就觉得如此的熟悉:“这妹妹好像在哪儿见过?”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感觉。想“拉拉手手亲亲口口”却还未曾真正的准备好。

当然,这种撞见的最大可能是在彩云之南一个梦一样的小城,一个丽水环窗门映雪的所在,一个牌坊上,一个小到差点忽略却断然无法忽略的精致圣地:丽江!

“天雨流芳”是丽江纳西语音译。据说含义为“读书去吧”,汉语里面虽然没有这样直接组合使用,但是,从字面看来,可以阐释为天降甘霖,滋养大地,润泽人间,以至于花开原野,四时春色,香韵弥漫。一句话:“上天给予的惠泽,流光溢彩的恩典”。上天惠泽古城,恩济丽江。一方袖珍土地因而有钻石的光泽。丽江因之多彩。四个字语惊天人,创造了一个“天人对话,古今通融”的绝世意境。将少数民族的语音语义与汉语的深刻内涵融一炉而成丹药。治贫瘠,疗枯燥,俨然成诵,美轮美奂。

最早见到这四个字是在丽江木府的“宫殿”里面,整座宫殿坐西朝东大气而华丽,这四个字被镌刻在一个并不十分高大的牌坊上,字体工整遒劲,诉说着建筑群主人的灵心慧性。

这是汉语之美的一个实证,天地自然和人文境界在四个字中达成高度的和谐。纳西语意不是倡导“读书去”吗?是督促,是劝诫,是人文精神在门头的闪光,那块匾额应该是当作宗族牌位的一个辅佐的,人之为人,精神的要素称得上血脉魂魄。而这一切是从一棵芦苇开始思考而滥觞的,读书就是思考的一个途经,一次实践。

但是,读书从来就是与大自然一脉相承的。最高级神圣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自然。只有达到天人合一,才算了然生命的至善之境。丽江的纳西民族至今保留远古神圣的东巴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人文与自然一直血脉一体的征象。如此绝世的汉文字译音却恰恰将自然的韵味最馥郁的蕴藏,也发散。而最原初的语音精神却是教导人走向学校,走向知识和智慧的堂奥,读书,知礼,识人。这样的“天雨”乃“天语”矣,书卷的芳香,纳西人家自己手工制造的东巴纸上那鲜活的东巴文就是更鲜活的自然。

如此的“天语”难道还不能让心灵体会一次巨大的地震一样的感动。

汉语之美就因为每个汉字的背后有一个形象的、生命力旺盛的世界永居着。所谓“诗意的栖居”,在汉语后面,绝不是一些孤独的个体,那是庞大的自然家族。

上善若水。我们都熟悉这样的金玉之声。天降甘霖,不就是“水”的一种形态。水有液体,气体,固体多种婀娜体态,恰若生命的色彩,犹如万山林木的四时肤色。自天而降的水,雨水,正好给这个大地最均衡的滋养,不偏不倚,洒在大地上成长着的万物的额头、唇际,也顺便将眼前的一切清洗干净,心灵顿时风清月白。

“流”是流动,生机盎然,“芳”是芳香,甘甜、醇厚、馥郁,是自然的恩典,又是人文的深度,书卷在手的感受。所谓满堂花醉,满室书香。这样的小城,这样的居家日子,这样的清泉在眼前流淌,超越日升月落,那是怎样一种天上人间。

天雨流芳,这雨,天雨,这文字的雨,似乎不是普通的雨,是一场著名的雨,将小城最终辅佐上世界文化遗产的王座。好像还是“语”,一个民族神圣的呢喃,用古老的东巴文与雪山清流进行着忘我的交谈。可能还是“玉”,一块美玉在滇西落脚,古朴而珍贵。甚至还是“鱼”吧!引起心灵深处的一阵畅游的悸动,激动。总是想,要是有更大的牌匾,这四个字高高的挂在天上,镌刻在地上,所有学校的校门上,那该是怎样璀璨的盛景。

天雨倏来,花事就浓了,书卷是珍藏历史的一个纸箱子,芳香也入住其中,将一个地方,一个世界,玉龙山脚下的一个小城滋养得不留一丝干处!

 

                                       20081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