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硫酸浇熊”、“水煮活猫”等行为相比,养宠物的确属于一种人道主义关怀,特别是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为动物设立保护法等基础上,这种举动似乎更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更符合和谐社会的题旨。但是在这种社会现象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又能反思什么?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当下“宠物”热这种社会现象。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宠物热浅析
[正文]:
2007年7月22日,在四川成都,年近80岁的某高校林教授与某殡仪服务园签订了协议,要花10万元为自己收养的一只流浪狗办一场葬礼。据老人说,三个月来,狗狗一直守在他的身边,好想亲人一样。他要通过这个葬礼,来表达他对狗狗的依恋之情。25日,晚报聊吧里,一位网友的狗死了,她很伤心,说也想为狗狗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摘自:《山西晚报》2007年7月27日13版——《小狗进家,是宠物也是亲人》)
记得“宠物”这一词,领宠物游玩这种现象经常是在外国文学及外国影片中能看到,而这些宠物的主人都是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名门小姐,从这个角度看“养宠物”是他们社会地位的一个象征。今天,领宠物游玩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养宠物者年龄不等,比如有老人、中年人、大学生等。于是我就在想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人钟情于“养宠物”呢?真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那么这里的动物包括不包括鸡、鸭、鱼、猪、虾等?如果包括,如果真是为那个所谓的“和谐”,那么我们都将成为素食主义者。所以我觉得,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养宠物是人们为了寻找一种情感的寄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物质富裕的当下,社会的情感出现了真空与危机。
首先,现代化的社区布局,整体划一的建筑,隔离人们交往的视线与空间。
人们可曾记得: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多,绝大多数仍是低矮平房、大小院落、弯曲巷子等,都市人们居住在一块,虽有矛盾,但男女老少们还是能和睦友好。夏天常坐在一起纳凉聊天;冬天则走东家串西家烤火、下棋、打牌,平时借个油盐酱醋或帮着手拉肩扛也是常有的事。至80年代以来,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城市居民纷纷乔迁新居。如果还想体验那种大院文化,就只的长途跋涉去乔家大院。从这个角度看,高楼大厦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象征,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是的,高楼大厦彰显了社会的文明,但隔开了邻里情感。下班回家,家家户户紧闭房门,住在一起数年,仍形同路人。邻里这种看似相安无事,其导致的情感危机及潜在的“祸害”实在不堪设想,试想情感上畸形发展的人怎么能建构出和谐社会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从动机上来说,人们会寻求与他人的关联,每人都希望得到他(她)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和接纳。如果能处理好邻里关系,不仅能从邻里那里得到帮助,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且有感情上的沟通,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和寄托。而今,这种寄托似乎正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即使有社区存在,但也只是上传下达的工具;有时为了沟通邻里的感情,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但收效甚微。一方面缺乏长期交流、情感认同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时间和地点上又有许多限制与不便。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复杂,堤防心理也越来越强。这样交流越少,人们就越不善于交流,情感自然就被架空。从人的社会性这一角度来看,交流应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们经常怀念过去淳朴的民风民情,当人们的交流在人与人之间遇到障碍时就转向收养宠物,进而寻找另一种精神、情感的寄托。
其次,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失调,加剧了人们的情感危机。
何谓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他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从组织行为角度有关人群互动关系(HumanRelations)的研究;二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有关私人关系(PersonalRelationships)或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的探讨。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是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复合体。
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17世纪,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曾说:“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狼与狼之间的争斗,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我们暂且不管这句话有没有科学性,但把它用在当下的社会是再恰当不过了。换句话说,社会岗位是一定的,但需就业的人数却在不断地增长,而这每年大学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足以说明这一点,社会竞争是激烈的、残酷的;即使到了同一个单位,因为晋升、评优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也会搞得人际关系复杂化,甚至会出现勾心斗角,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以丧失自己的道德与良心作为交易的筹码;再加之,现在的物价飞涨,为了养家糊口,有工作的压力大,没工作的压力更大。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人的心里承受力在逐渐的增压,情感危机逐渐的被提上日程,甚至被挤到危险的边缘。从理论上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个人自身发展方面的。前者主要是社会激励机制的畸形化,后者主要是教育思想的滞后性。这一点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特别是独生子女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一方面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个个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自然在社会中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较为淡薄;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被溺爱长大的一代,在吃苦和承受打击方面自然就差了点。换句话说,家长的教育缺乏战略性,学校的教育缺乏有效性,社会的发展具有变幻性。因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实现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换言之我们培养的主要是应试型人才。所以不要说在复杂的社会中,就在比较单纯的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不少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于是产生性格孤僻、自闭、自卑、忧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目前在校大学生甚至由于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走向自杀之路的人数逐年上升,在校大学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况且人际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人际关系的主体又具有多样性。如果不能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社会情感危机的产生就在情理之中,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趋势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最后,情感危机的化解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
不错,人是需要感情寄托的动物,那么,养宠物是不是化解这种情感危机的唯一手段?是不是最佳手段?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不是一个难题!
我们暂且不谈论养宠物给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多少的不便,诸如宠物狗直接在小区路上、草坪上大小便,往人家汽车轮子上小便,在汽车引擎盖上跑、跳、搞得都是划痕;也不讨论所养宠物的种类有多么的怪异,诸如青蛙、蜥蜴、蛇、蟑螂(美其名曰小强)等。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为合理”,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养宠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及其其存在的价值。
诚然,养宠物可以帮助人们释放情感,关爱他人,放松心情,教导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爱心,帮孤寡老人找份心灵与情感的寄托,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一点必须反思,特别是在社会中流行的“宠物热”的当下,我们更有必要反思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真的达到如此多人“养宠物”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对父母所尽的孝心是否比得上养宠物所花的精力;尽管有些动物聪明且很有灵性,但它最终代替不了人,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思考我们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的最重要媒介,而这一点动物是不具备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现实中来。况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后天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今之所以情感会出现危机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必须从宠物带来的满足感中走出来,将给宠物的那份爱心和关怀用来改变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合作、交流中慢慢打破情感的障碍,并客服由此造成的危机,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自信,同时用宽容、真诚的心来交流,以此来建立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稳定的价值观念。
正如前文所说,造成人情感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化解这种现象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有的人是感情型的。或许,她会将这种情绪直接表现出来。用泪水来宣泄;或许,她会找个知心的朋友或亲人来倾诉;或许,她会找个没人地方来痛哭一场……而有的人是理智型的。或许,他将这些烦恼都放在心灵的角落里,让时间去化解这一切的恩怨;或许,他会将这一切都记录在日记本里,让理智慢慢将它融化……
其实,感情的宣泄无所谓方式,或许只有雅观与粗俗之别!但这种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人生的经历。就感情型的人来说,或许在别人眼中他们很是脆弱,因为他们将自己的苦恼与痛苦向外诉诸别人,似乎缺少了点理性与人生的磨练,但他们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换言之,这样之后自我也就得到了解放!对理智型的人来说,或许在别人眼中他们很是坚强,因为他们将苦恼与痛苦藏在心间,似乎多了点坚强与人生的老练,但他们的情绪最终要靠时间来消解。换言之,在坚强背后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打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人说,西方人选择了基督,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但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不是马克思而是毛泽东,特别是“毛主义”。虽然那时新中国刚刚解放乃至60、7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有时甚为艰苦,但人们对领袖崇拜,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们觉得很幸福。现在改革开放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不断的下降,有时甚至失去了信仰,自然也就无法找到情感寄托的场所。其实,我觉得在这里只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信息的迅速更替,社会中的个人越加注重个性的张扬,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因此遭到严重的冲击,但新的价值观念在此时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再加之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似乎开始变得茫然、麻木、冷漠。换言之,幸福的标准及其其它的价值观念在当下的社会具有了多样性。人是需要有精神寄托的,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就成为题中之义,显得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觉得面对社会中“宠物热”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给予批评和打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社会现象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找准病因进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年龄,分析其社会情感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如何根治、如何满足,而在其中我们必须要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在整体中实现其目标的最优化,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容否认,我们的社会是进步了,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与人和的和谐相处同样重要。
[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惠庆,现就读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2004级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