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化西”在行动


  中新网1月6日电:商务部官员透露:中国文化出口将成经济发展重点。笔者认为:此举不仅可以使中国文化贸易摆脱目前竞争力弱的局面,而且现在的中国,要进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出口就应成为中国崛起的重点,这是中国加强软力量的集中的表现;一场“化西行动”的帷幕正式拉开,中国的“魅力攻势”隆重登场!

  所谓“化西”就是用以东方文化消融而变化之。“化西”目的不是要消灭西方文化,而是根据中国哲学方法的尚中合和原则,使二者达到平衡、平等的状态;使中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平衡对称的状态回复到平衡对称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理想,必须首先在打好中国文化基础上钻研探索西方文化的心灵切合点,不然不知道外国人想什么,谁会买为你埋单?泱泱中华的魅力如何呈现?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以传教士心态,企图以自己的面目、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对中国进行西化,希望中国往西方的方向走。但我国从冷战结束后,外交一直是以“经济外交”为主。中国通过搞“经济外交”与世界建立起来一个利益为基础的关系,对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则一直避而不谈。中国长期的意识形态中立、超越社会政治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这样一种外交形式,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缺乏一种价值基础。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只有单纯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一种价值基础的。单纯的利益为基础的国家关系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并不牢靠。共同价值的缺失也给国家间关系带来隔阂与束缚。

  中国人必须清楚:中国在文化领域上具有先天优势。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自古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文化,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了指导它创立的哲学方法是完美的、可靠的。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文明是惟一用同一种文字记载历史且持续时间达5000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文明。虽然在最近的100多年里,在西方文明的扩张进程中,中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国际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表明,中华文明依然是一种比较强势的文明。

  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运用上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未能充分利用以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在的影响作用;民族的和极具特色的民间的艺术力量,可以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东西,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还没有可影响世界的大师级作品出现;国人对西方文化过分膜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自卑自轻思想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很模糊并充满了错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有待加强。

  昔日,丝路(SilkRoad)被称为东西友谊之路;今日,当古希腊神话走向世界的时候,可曾想过中国远古神话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吗?事实上中国神话远比古希腊神话更精彩,而且比古希腊神话含义更丰富!绝不能让西方把中华民族的魂摄走,宏我中华大道,只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