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一个环境污染较重的乡



社会调查:一个环境污染较重的乡

作者:杨党校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本文是从身边的一个乡的基本情况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该乡的环境状况做一粗浅的分析。

XX市文林乡,因其树多而秀气得名,总面积96平方千米,现有人口27,600人,户数6,324户。1990年以前,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煤炭含量为最高,占已探明的各种矿产资源的32.6%;土地肥沃,土质良好,农作物主要有二季稻、花生、甘蔗、小麦、芝麻、蔬菜和水果等;水资源充足,有大河坝水库,存水量达120,000立方米;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温度16.2 ºC,除洪涝灾害外基本没有什么主要灾害。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主要有青蛙、蟾蜍、田鸡、野兔、猫头鹰、蜥蜴和蜈蚣等,植物主要有小叶杨、松树、枫香、红杏、柳树、香椿、箬竹、荨麻、芍药、芭蕉和六月雪等。

居住在文林乡的人,1992年前大部分从事农业,只有一小部分从事工业和经商活动,全乡那时只有华丰一家煤矿厂,12家小商品店,居民大部分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苦日子,1988年全乡人均收入为172元。文林乡人文化程度也很低,1990年,文盲、半文盲占73.8%,初中文化程度3346人,占23.9%,高中文化以上程度316人,占2.3%。文林乡虽能贫困、落后,但也有值得称颂的地方,那就是环境美、空气新,山清水秀、绿树葱翠,树林覆盖面积在90年达31.0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2.3%1992年,随着“打工”一词进入文林乡,打工一下子变得一浪高过一浪。据市劳动局数据显示,1992年文林乡在外打工人数为247人,以后逐年递增,到2001年达到4,270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72%

打工朝的兴起,提高了文林乡的物资文化生活,到2001年,文林乡人均年输入达3,500元,居民用于物资性享受消费的资金比十年前增长了近10倍,占总收入额的20%。打工潮的兴起也促进了全乡经济向多元化的发展,过去文林乡的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如今,挣了钱的乡民从外地回来开商店、办加工厂,还与外地商人签定合同,一起投资家乡产业。到2001年,全乡的工矿企业有15家,服务性商品百货店76家。然而,文林乡人在打工朝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滋长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盲目性,忽视了一个严重问题,即对环境的责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源浪费酿成恶果。1992年以后,文林乡人手头逐渐宽松,开始兴办砖瓦、煤窑。由于不懂得专业知识和开采技能,又缺乏环保意识,就乱挖滥采,严重破坏了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序性、有节性和合理性。在烧专瓦成型时,煤炭燃烧不彻底,带来大量的废气排放,致使大气污染,“空中死神”酸雨的降临,农作物减产,生灵涂炭。过分的开采和严重的浪费,难怪市有关专家指出文林乡的煤炭资源将在2006年濒临贫瘠,这也说明能源危机的说法决不纯粹子无虚有、杞人忧天的事。

第二,土壤退化导致农作物危机。土壤对文林乡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以前是最容易理解的,他们过去一直认为保护土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当前,文林乡人对土壤状况却等闲视之,甚至认为耕地是他们的累赘,任其沙化、碱化。乡建设项目要占用大量耕地,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决策者们和经营者的短视和私欲,加上近几年建房朝的兴起,一座房平均占用耕地0.32亩,更使许多耕地被不合理地占用、浪费和破坏,耕地面积巨减。据市林业局测算,文林乡2000年耕地面积为22,300亩,比199032,600亩减少了近1/3。土壤和耕地的质量与数量的不断退化、减少,直接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危机意识,要有远见,未雨绸缪,想方设法,避免土壤和农作物问题的恶化。

第三,水污染导致水产品和人员危机。文林乡本来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乡镇,由于工矿业的废水不加处理,农业废水和农村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水污染直接导致了水产品减产,损失每年可达50万元。水污染又导致了人员危机。例如,临近煤矿厂的刘家村,2000年有一位中年教师得胃癌去世,今年7月份又有两位青年得了胃癌去世。事后经省卫生部门检测,发现是该村所饮用的地下水有问题,水质受到了某些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除能源浪费,土壤退化和水污染外,文林乡人还面临其他许多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森林和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白色污染”、气候异常等。

森林的减少。文林乡原是一个多林的乡镇,1990年森林覆盖率达32.3%,但是,文林乡人为了眼前利益,进行了严重的过量采伐。同时,又不积极地进行植树造林活动,造成成熟林可采资源急剧下降,并以每年35,000立方米的速度赤字。另外,由于煤炭的紧缺致使煤球价格上涨,个别的贫困户负担不起每天1.2元的燃料费就乱砍树木充当燃料,加上盗伐森林、森林病虫和森林火灾每年又造成不小的损失,到2001年,文林乡森林覆盖率不到16%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文林乡原本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环境破坏和猎杀,买卖野生动物的现象大量存在,过去田鸡、野兔、猫头鹰在乡里是“常客”,如今却是难逢的“稀客”,野猪、猫头鹰、穿山甲、黄鼠狼则绝了足迹。

“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指的是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打工朝兴起以来,文林乡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居民买卖物品所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越来越多。对文林乡人来说,买菜不用菜篮子,买饭不用碗筷,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白色污染”,正所谓“方便一次,污染200年”。

气候异常。文林乡过去每年最高气温不超过40ºC,都会发一两次大水,都会下一场大雪和几场小雪。如今,文林乡从1998年后没下过一场大雪,小雪也很少下,1999年后没发过大水,今年暑期就有好多天的持续高温,气温最高达43ºC

在这次环境状况调查中,还发现文林乡人的文化程度还很低。就以走访的高家村来说,该村有152户,670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191人,占30.0%,高中文化程度6人,占0.9%,大学文化程度4人,而且在这4人当中只有一个是本科生,其他都是专科毕业生。

从文林乡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治理环境污染,缓解生态危机,首先是要科学地探讨环境污染的原因,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条件。有人认为,环保措施不健全和缺乏资金综合治理,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全球环境恶化的大气候影响了文林乡的环境变化,是一般制约了特殊,应该属于该乡环境污染的根源。其实,制度措施、经济和自然条件仅仅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外部原因,还不能算内部原因。像文林乡这样的地方,过去经济一度不发达,环保措施少之又少,但环境不是依旧美丽吗?全球环境恶化,不也有好多地方环境在改良变好,昔日的不毛之地不也转变成富饶绿满?因此,在探讨文林乡环境污染问题时,不能把客观条件和主观人为割裂开来,不能把经济与文化割裂开来,不能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把物质的和观念的原因割裂开来。文林乡人忽视文化水平提高,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一味注重物质上的享受,一味向自然索取,不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懂环境的美化也能创造价值,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归结到一点,文林乡人的人为破坏是该乡环境污染的真正罪魁祸首。而其主要原因又在于他们对利益的盲从,这种盲从又源于他们文化素质低下的无知。简言之,文化的落后,导致了无知,无知导致对物质利益的盲从,盲从又导致了环境污染。

其次,要抓环境治理的中心环节。文林乡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是由文林乡人不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只能从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着手。近几年,文林乡环境治理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弄清这点。因此,文林乡人首先应该做到清洁生产,在工农业生产中尽量不污染,少污染环境。为此,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开发和利用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用于干净的能源代替肮脏的能源,用无毒的材料代替有毒有害的材料等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第二,节约能源,开发利用干净能源,对矿物能源特别是煤炭等肮脏的能源的开发和消耗应节约和提高它们的利用率,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新的干净能源,也是治理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三,提倡理性消费,培养良好的浪费习惯,鼓励“绿色消费”以实现乡民生活上的治理。

    再次,特别要在提高全乡人民人员素质上下功夫。在一次全乡环境状况100人抽样调查中,对当前环境污染抱无所谓态度占75%,其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占这些人的20%;对当前环境污染抱严峻态度占25%,其中这25%人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有40%,并且抽样的100人中只有他们是高中以上文化。可见,把乡民从无知、盲从中解脱出来,调动他们对环境冶理的积极性,发挥治理效果,必须提高人员素质,如果不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不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一切的治理都将事半功倍或前功尽弃。所谓“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不把这事搞好,文林乡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解决
                                           (初稿于2002年8月,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