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系与水资源武器》


 

“杂述与游感”之二十四:《西藏水系与水资源武器》
到了西藏,发现西藏的交通并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么落后,除了墨脱地区因为水土流失,只能半年通车外,其他地区的交通并没有什么不便利,只不过没有高速公路,但其国道的质量与保养还是很不错,这同西藏地方财政支援丰富有关。
公路方面,有四条进蒇的公路,严格地说是三条,从新疆喀什、和田经阿里过来的新藏公路,从青海过来青藏公路,从云南过来的滇藏公路与从四川过来的川藏公路,而滇藏公路、川藏公路入蒇后在芒康逐渐变成为一条公路,合称为川藏公路,这条公路所走的路地势比较危险,除了高山以外,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公路一直延伸到尼泊尔等国。铁路方面,青藏高原上的青藏铁路闻名世界,它走的基本上是青藏公路线,它的延伸段今后可能要到达尼泊尔,这样的话,中尼交流会更加密切。航空运输方面,拉萨国际机场就不用说,由于西藏面积广大,许多地方都在修或己修了机场,已有的为日喀则机场、林芝机场等,正在修的机场有阿里机场等。
水路航运方面,由于西藏江河水流湍急,航道地质条件复杂,故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水路航运,但是西藏水系完整,水资源丰富,因此,具备大规模开发梯级、高落差的巨型水电站的条件;从国内而言,有人提出战略性的西水东引、经长江与黄河、建立从西藏到天津的“朔天运河”的设想,以缓解中国北方缺水的困苦(参见李伶《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同时,西藏水系亦同心圆向南亚和东南亚沿伸,许多南亚和东南亚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在青藏高原,虽然源头的水势有强有弱,但大多数源头为强水势,青藏高原之水出境后在境外叫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等,这既有助于中国同这些国家搞好战略合作,也在必要时把水资源作为武器进行战略遏制,以防其侵犯中国国家核心利益、战略利益。
西藏高原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连绵的低山、丘陵和宽谷、湖盆的组合体,北起昆仑山脉,南至喜马拉雅山脉,西自喀喇昆仑山脉,东抵横断山脉。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气候随之由潮热变为干冷。这种地势特点,构筑了西藏不同区域水资源的相异特征。从地域上,西藏的水系可分为藏东片、藏东南片、藏南片和藏北片。
藏东片主要包括"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三江"切割很深,山峰海拔在4500米以上,江面海拔2000米~3500米,其相对高差为1000米~2500米。这里的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河谷内干热,两侧山地比较湿润,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500毫米。
藏东南片主要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察隅流域。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陈塘、 樟木等地也划归此片,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这里河流切割较深,构成了高山峡谷地带,山 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谷底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最低处为百余米,为西藏最低的地区。该片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南部最大达到5000余毫米,多属热带或亚热带气候。
藏南片主要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地区,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这里山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但河谷地形较平坦,盆地较多,山地资源丰富,为西藏的主要粮食产地。该片内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属于半干旱、干旱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均在500毫米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下,年平均蒸发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
藏北片指藏北内流水系区,即闻名于世的"羌塘草原",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该片的四周有高山与外流域隔绝,内部分布着纵横交织的低山丘陵,构成数以千计的互不连通的湖盆。湖面海拔4000米~5000米,湖盆边缘的山峰海拔均在5500米以上。气候干燥严寒,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毫米,部分地区尚不足100毫米,且固体降水比例高。
西藏的河流,按其流向可分为外流入海和内流入湖两大水系区;按河流的最终归宿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藏北内流水系和藏南内流水系。
在外流水系区,注入太平洋的有金沙江和澜沧江,总流域面积约为6.1万平方公里;注入印度洋的有怒江、雅鲁藏布江、西巴霞曲、朋曲等,总流域面积约为5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注入印度洋河流总流域面积的90.5%。
在内流水系区中,藏北内流河系是一个巨大的封闭区域,水系内部高原面保持得比较完整,但低山、丘陵仍然纵横交错,形成了数以千计以湖泊为中心的独立的向心状水系。该水系由于远离海洋,加上高山阻隔,是西藏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多大风,蒸发旺盛,因而造成地表径流贫乏,河流一般短小,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
藏北内流水系中,大多数河流以内陆湖为归宿,还有不少河自流自灭。藏南内流水系主要指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南地区。零星分布于藏南外流水系之中的内流水系,总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仅占西藏总面积的2.2%,占西藏内流水系总面积的4.4%,是西藏四大水系中面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