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周迅的“一夜情”
——电影《画皮》的外遇哲学
文/曹喜蛙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话题,应该是千古不绝的话题,尤其外遇的话题。其实对人来说,“外遇”是天天发生的,一种是肉体的外遇,一种是心灵的外遇。
“外遇”其实是生活最美好的部分,也是人能够继续活下去的部分理由,或者说是理想。当然,这里的“外遇”主要是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外遇,或者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精神之恋”。
从语言文字的变迁我们知道,所有的词语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包涵的意思都会变化,就是说对一个词语来说,它也会有外遇。一般来说,有外遇的词语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词语,否则也会被时代所抛弃。因为,所谓改朝换代总是不可避免的。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我们知道农耕时代的爱情相对稳定,那个时代的“外遇”也相对较少,但转入工业化或资本主义时代“外遇”渐渐就多了,因为钱的快速流动为“外遇”创造了条件。
但真正的“外遇时代”则是互联网带来的,因为虚拟空间的交流加快了人与人交流的频率,外遇自然就更多了,正是互联网带来了“同城约会”、“一夜情”、“网友见面”等这些意味着“外遇”繁荣的新词。
一般来讲“外遇”都是短暂的,都应该是短暂的,而且越短越美好,因为越短越回味无穷,越白玉无暇,对提高生命的免疫力、提升生活的质量都能起到意义非凡的作用。短暂的“外遇”是哲学和美学的最高境界,那种境界类似新拍电影《画皮》里边的周迅把男人的心瞬间挖走一样。
在网络游戏里,人是可以有几条命的,也就是有几次机会被周迅挖掉心脏,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不可能的,在以往的时代也是不可能,所以以前拍的《画皮》就只有恐惧而没有美,更没有看周迅这个《画皮》的享受和快感了。
是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哲学和美学,一种对精神进行剥离和界定的新哲学,一种对观念进行精确切割界定的新美学,是对类似“外遇”这种词语正面意义的肯定,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才能拍出《画皮》这样的电影。
演员周迅其实就是个卡通人物,对她的卡通大眼睛她自己也是很自信的,她这样“精灵”一样的女子就是这个“外遇时代”的一种符号,包括她身材的“骨瘦指数”都是符合卡通美学的,也就是把人的身材生硬“拉长”的怪异美学,以前著名画家丁绍光画里的美女也是这种美学,但比起当代的卡通美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现代人看电影就是寻找“外遇”,我看了《画皮》就想跟周迅搞个“一夜情”,在以前也就是让她做几天“梦中情人”罢了。但是理论上,在互联网时代跟她搞“一夜情”是很容易实现的,MSN、QQ、手机、短信,甚至人肉搜索等等太容易了。
当然,还回到本文开始的话题,本文说的“外遇”是哲学、美学层面的,我与周迅的“一夜情”也是哲学、美学意义上的一种享受,我们的“一夜情”仅限于本文的言说,正如前面说的“外遇”越短越回味无穷、越白玉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