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造统筹城乡样板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在京开始举行 ,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预料统筹城乡内容将会出现。 2007年6月,重庆和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自此,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重建社会结构的变革开始了破冰之旅。
根据统筹城乡改革方案,重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重庆土地流转改革在全国敢为人先,试点方面的成绩已达到全国领先。今后,重庆还将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表示,建立新型农民工制度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到2020年,重庆市将有1000万农民工进城变为新市民,政府将为此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六个方面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
农民进城:率先解决户籍、土地两大核心问题 ,城乡统筹改革难点在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其一,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 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要求,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来补贴农民购房。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农民不花钱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城市小区房。
其二,确保农民户籍变市民后,能够享受到城市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专家称:“这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真正变得和市民一样!”
附:重庆农村经济总量 每年增长一倍
■2007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量1429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近3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12.2%。
从1978年到1996年,19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从126.0元提高到1479.1元,增加1353.1元;1997年直辖至2007年,11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16.9元,比直辖前19年农民收入增总额和还多463.9元。
■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中三产业比例分别为35.1∶40.5∶24.4,二、三产业比重为64.9%。农林牧副比为55.7∶3.6∶36.7∶2.61,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比重下降16.8%,牧业比重增长15.5%。实现了整个农村初级电气化,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
■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37家,拥有固定资产94.7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培育出45家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336万减少到50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4%下降到5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4.44平方米增加到34.60平方米,增加10.16平方米。
■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卫生区县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位居全国前列,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
统筹城乡发展 破解民生难题
重庆打造统筹城乡样板 农村经济总量年增1倍
重庆打造统筹城乡样板
评论
7 views